故宫博物院宫廷部 许 静
1851年,太平军攻克永安,初建体制,由于形势发展迅速,需要大量的人才,在洪秀全的主持下,开始进行开科取士。1853年,太平军定都天京(今江苏南京)后,就建立了正式的考试制度。当时,把新的科举考试分为县试、省试、京试三级。县试相当于明清时期的院试,省试相当于乡试,京试相当于会试、殿试。以后,又把京试改为天试。考试分为文武两科取士。
天试原定于每年十二月(天王洪秀全的生日)举行,后来改为十月(幼主生日)举行。同时,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也都举行京试,称为东试、北试、翼试。他们的考试也分别在东、北、翼三王的生日月份举行。因此,一年之内有四次京试。实际上,自1853至1862年之间,总共开科考试仅有十次。1861年,太平天国颁布了《钦定士阶条例》,其中规定以后三年科考一次。
太平天国考试制度中,县试取中的称秀才,省试取中的称科举人,天试元甲(即一甲)三人,仍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三甲无定额。太平天国的考试内容为诗和策论,试题推翻了四书五经的内容,改由《天命诏旨书》、《新旧约》等太平天国典籍中命题。太平天国的考试制度将清朝关于门第、出身、守孝等限制统统废除,所谓“无论何色人,上至丞相,下至听使,均准与考”,体现了平等精神。此外还规定,对于曾经考中做官的人,还可以再考,再取中则提拔其官爵。考试的录取标准较宽,录取名额也多。例如1854年湖北的省试,应试者不到千人,而录取达八百余名。1857年安徽的省试中,仅潜山一县,就取中文举人八十四名、武举人七十三人。
太平天国除了科举考试外,又有招贤制度用以招揽人才。凡攻克府、县以及行军所到之处,太平军都要出布告招贤纳士。这些被招荐来的人才,有的到天京量才录用,有的由军事领袖安排职务。军事领袖们多在各地设立局、馆接纳人才。例如李秀成在苏州设有书局、在杭州设有招贤馆等。太平天国通过招贤,选拔了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其中有知识分子,也有技艺高超的匠人。封建文人讽刺太平天国“满朝文武三百六十行”,恰恰说明了在农民革命政权中,有各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