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蓁茏
隋唐科举是新生事物,但它毕竟是在两汉魏晋的“察举制”的基础上脱胎换骨而出,因此不免带有旧制度的“胎记”。
唐朝士子应试前,要先将自己的诗文集恭恭敬敬地呈送给达官贵人和社会名流,求得他们的品题和赏识,这叫“行卷”,或叫“求知音”。“行卷”一次还不行,只怕“贵人多忘事”,所以在临考前夕,还要再呈送一次,这叫“温卷”。
达官贵人和社会名流们对某个士子的诗文表示赞赏了,就向主考官打招呼,这叫“推荐”,也称“公荐”,表示出乎公心,是堂堂正正地为国求贤。
主考官收到许许多多推荐信后,就把推荐信排一个队,看谁的官位高,谁的名气大,然后对照所推荐的诗文,加以评比衡量,心中就有了一个“底”。
做好这些“摸底”工作后,就可以公开考试了。唐朝的考场比较宽松,考卷也不糊名。考官把考卷收齐后,再请一两个确有威望的学者来评卷,参考推荐信,初步排出录取名单,这叫“通卷”。
最后,主考官根据“通卷”名单,反复斟酌审核和订正,就叫“通榜”,然后呈报朝廷批准,发榜公布。
这样,经过行卷、推荐、通榜、发榜几个步骤,本意是想把科举搞得公平、完善一些。因为有些士子诗文固然写得好,在社会上有点名气了,可临场发挥不一定好,或许成绩欠佳,而有的士子考分虽高,可实际学问却平平。所以采取“场内考试和场外推荐、调查、摸底相结合”的办法,既保留了察举制的某些长处,又发挥了考试制的优势,应该说还是合理的。所以我们不能以今天的眼光,把“行卷”和“推荐”等统统说成是“不正之风”而加以否定。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参加科举考试之前曾谒见社会名流顾况。顾况起初并没有把这个小伙子看在眼里,还开玩笑说:“在京城里白居,可大不易啊!”当他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诗句时,立即肃然改容,青睐有加,赞叹道:“能做出这样的好诗,天下任何地方都容易居住了。”于是,顾况就到处宣扬白居易的才华。几年之间,白居易誉满长安,名动公卿,很快考取了进士。再如当时任国子监祭酒的杨敬之,当读到浙江仙居人项斯的诗文后,不禁赞叹道:“几度见诗诗尽好,及观标格过于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从杨敬之的诗里我们可以看出,他对项斯的诗文及人品都甚为赞赏,欣喜之余,逢人便说,四处推荐。项斯“由是显名”,“诗达长安”,并于第二年登进士第,授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尉。“说项”也成了文坛千古流传的一段佳话。
也有这样一种情况,如诗人陈子昂从四川初到京师,人地生疏,举目无亲,一时很难找到“知音”。他就想了一条妙计,在大街上用高价买了一把古琴,造成轰动效应,然后当众将古琴打碎,说:“我是应试举子,现有诗文百篇,分赠给大家,请大家帮助游说。至于古琴,这是乐工用的,不值得我们注意。”这个类似“大街卖膏药”的做法,果然很灵,一日之内传遍长安。后来,他24岁就考取了进士。
最有趣的还要数王维开后门的故事。唐代大诗人王维,在开元年间赴京应试,通过岐王李范的关系攀附上九公主,即唐玄宗的同母妹妹。九公主爱听琵琶,而王维又精通音律,岐王就设计让王维换上豪华服装,随舞伎乐队上来,为公主侑酒。王维风华绝代,皮肤白皙,身材颀长,姿态翩翩,一曲琵琶,使公主如醉如痴,大得欢心,欲厚赐之。王维答称,不图金珠宝物,但愿蟾宫折桂。这样,王维有了公主的鼎力相助,果然得中状元。论王维的才学,“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状元是当之无愧的,但如果没有公主帮助,那就很难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