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殿军
近来有人建议:“全国用10年时间,分批废除简体汉字,恢复使用繁体字”。笔者认为,简化字不能废。建议者提出三条理由,我们不妨加以分析。
理由一,“上世纪50年代简化汉字时太粗糙,违背了汉字的艺术和科学性。比如爱字,繁体字里有个‘心’,简化后,造成‘无心之爱’。”实际上,汉字简化时遵从了“约定俗成、稳步前进”的原则。汉字简化的方法包括偏旁简化、同音替代、草书楷化、部件删除等。实际上,汉字简化古已有之,自南北朝以来,就出现了笔画较少的俗体字。俗体字,或简化字,一直都在民间流传。
理由二,“以前说繁体字太繁琐,难学难写,不利于传播,但是现在很多人都是用电脑输入,再繁琐的字打起来也一样。”估计建议人说的电脑输入主要是指拼音输入法,这当然与字形无关,如果换成五笔字型输入法或笔划输入法,难度显然要增加,重码的现象肯定不少。更不用说很多场合还要手写,比如签名、写信等,那时很多人大概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了。再联想到中小学生,如果改学繁体字,不知要多付出多少时间去学、去认、去写!
理由三,“恢复使用繁体字有利于两岸统一。现在台湾依然用繁体字……”不可否认,港台地区还在使用繁体字,但放眼全球,马来西亚、新加坡已使用简化字,日本、韩国等国也以简化字为主流。美国兴起了“汉语热”,而其学生使用的是简化字。我国在全球设立孔子学院,推广的也是简化字。就世界范围而言,使用简化字的人远远超过使用繁体字的人。对于使用繁体字的人来说,认识简化字也并不困难。文字统一与两岸统一并没有直接联系。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应该方便人民使用。简化字推行几十年来,在扫除“文盲”等领域中取得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就文化而言,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隶书、楷书,汉字在多次演变中,忠实地履行着中华文明传承的物质载体的职能。如果一味去强调传统,莫非是要大家都去学用甲骨文?当然,提倡使用简化字,并不是要消灭繁体字。在书法等领域,仍然在使用繁体字;在出版方面,中华书局等出版社也在使用繁体字出版古籍。不妨把使用繁体字当成一门选修课,有兴趣的人去学,在特定环境中去用就可以了,不必强求所有人都会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