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育英中学高级教师 齐丽娟
“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这是大家所熟知的三字经里的句子,世代相传,梁灏成为千百年来的励志典范,它激励后人活到老学到老,不抛弃不放弃,不达目的不罢休。
其实这是一个可以谅解的错误,但梁灏苦读、不畏困难、终登榜首的事迹确有其事。据《宋史》记载,梁灏生于公元963年卒于1004年,字太素,郓州须城人(今山东省东平县州城镇),出身官宦之家、书香门第,曾祖父和祖父都做过县级官员。不幸的是父亲早逝,由叔父抚养成人。小梁灏继承家学秉烛苦读,勤学好问,拜宋代诗人、散文家王禹偁为师,但这位性格刚直的老师经常拒而不答,嫌他的问题浅薄不值一答,刻意培养他独立思考的能力、勤奋治学的精神,小梁灏被老师的激将法激怒了,始而更加发奋学习,通宵达旦地饱读诗书,发誓一定让老师刮目相看。“不期月,复有所质,禹偁大加器赏”,数月的苦读、积累和思索,使梁灏的学业大有长进,所提问题有深度有质量,终于得到了老师的认可。
梁灏第一次科考没有中榜,他留在首都继续准备下一次科考。汴梁的风吹打着梁灏的意志、汴河的水洗练了梁灏的文才,历经磨练,“雍熙二年(985年),复举进士,廷试,方禹中献赋。太宗召升殿,询其门第,赐甲科,解褐大名府观察推官。”苦心人天不负,雍熙状元非梁灏莫属,这一年他23岁。
“灏有吏才”,无论做七品知县、翰林学士(皇帝最亲近的顾问兼秘书官)到开封知府,他都能恪尽职守,建言献策,“每上朝进奏,司辩明敏,对答如流,真宗甚为嘉赏”。自古读书人素有“士为知己者死”的感恩情怀,深得圣上赏识的梁灏也不例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呕心沥血,平素身强力壮、身材魁梧的梁灏,最终没能撑住繁重公务的重压,于景德元年(1004年)六月,得暴病死于开封知府任上,年仅42岁。
梁灏的英名与才华,为同样有才华和远志的长子梁固赢得恩荫,“以灏遗荫,赐进士出身”。而梁固幼有志节,十几岁就写出了《汉春秋》,是兄弟三人中最受父亲器重的。他不想坐享其名,请求辞去“进士出身”的成命得到恩准,他要凭实力求取功名,以告慰父亲对自己的厚望。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得中状元,成就了历史上罕见的父子状元之名,传为千古佳话。
梁固为人豪爽大度,朋友众多,仗义疏财,为官清明,只可惜英雄气短,为国效力之日太短,去世时年仅33岁。后人慨叹“梁之秀英,中道而摧”,同样才华超人的父子二人均英年早逝,给后人留下深深的遗憾与叹息。
家乡人民以父子状元为荣耀,后人为其修建了“父子状元”坊,原为木质结构,规模较小,毁于战火,现存的是清康熙五十八年重修的石坊,两旁石柱上是当时兖州太守金一凤所题的楹联:“是父是子同作状头千载少,为卿为相流传历代一门多,”道出了父子登榜首、耀门楣、升仕途的辉煌历程。今人更为敬仰的是他们立志苦学、扶危济困、报效国家的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