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生 李 力
在清代,有一个姓戴的读书人品行不端,少有善行。一次醉酒归家途中,他偶遇已故多年的表兄季生,从表兄那里得知,由于自己平时的所作所为,死后必定会下地狱,惟有从今往后多行善举方能避免。一日,戴生果然被积怨甚深的邻居推入枯井之中,并将井口填满以绝其后路。无奈之下,戴生“因思重泉下无善可行,惟长宣佛号而已。”没想竟奇迹般地在黑暗中出现了点点光明,指引他结识了已故去多年,恰好长埋于此的叔伯龙飞相公。当相公听说自己的子嗣毫无作为之时,勃然大怒之下毅然决定亲自督导和教诲戴生,而办法就是“汝既来此,当毋废读!”所读的竟是“制艺百首,首四千余遍”,其实就是当时应付科举考试所必需的八股文和试帖诗。于是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历经三四年之久,当相公认为戴生“孽报已满,合还人世”时,他居然安然无恙地重返人世,随后又“以优等入闱,遂捷于乡”。
这是《聊斋志异》中一篇名为《龙飞相公》的故事,蒲松龄住所的附近有一个煤矿突遭水淹,十多名矿工被困其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排水之后,这些人竟然平安无事。就是这样的一起普通事故,被他描绘成了一个栩栩如生,使人禁不住浮想联翩的有趣故事。粗读这个故事,一般会认为这无非是一篇积德行善,光耀门楣的老套模式。但是如果稍加分析,就会发现其实远非如此简单。当读者普遍为书中的离奇场景苦苦思索而百思不得其解之时,蒲氏却在这些光怪陆离的情节背后悄然展开了一个概念,那就是一直贯穿在整篇故事中的“善”。
故事开篇就以戴生缺乏善行起始,迅速奠定了善之于他个人未来的重要性;紧接着作者就立即为其设计了一个真实的地狱场景——伸手不见五指,没有任何生还可能的枯井。但是,情节随之又出现了柳暗花明,峰回路转的一面:伴随着他口中喃喃有词的佛经,悠悠地沿着井壁向四周扩散,他不但脱离了象征死亡的黑暗,还有幸邂逅了象征着光明、自己逝世已久的祖先——龙飞相公。在接下来与龙飞相公相处的时间里,其实就是他发愤图强的个人奋斗史,而相公期望他振作起来的唯一方式就是参加科举考试,所凭依的主要资本就是卷帙浩繁的八股文和试帖诗等应付科举所必须的知识积累。正是由于赶赴科考这样极具现实性的因素介入本文之后,故事里阴阳两界所具有的畛域已经被消弭于无形,而科举所代表的现实规训和教化意义也已显露无遗。以后的情节发展可谓水到渠成,经过三四年的炼狱之后,戴生终于成功还阳,并一举中的。至此,故事开端提出的善行就这样由刚落入枯井时默诵的佛经默默地替换为了后来的参加科举。
在这篇故事中,科举被赋予了崇高地位,而蒲氏本人关于科举的真实心态也就跃然纸上,殊堪玩味,即使称不上顶礼膜拜,至少绝无丝毫厌恶憎恨之情。大多数读者之所以忽略了对这种内在逻辑关系的理会,而不自觉地将阅读的重心放在了对出奇情节的关注上,正是缘于作者所使用的这种腾挪闪移式的写作手法,巧妙地遮蔽了他个人关于科举的真实心态。其实这也不仅仅反映的是蒲松龄个人的好恶,同时也是科举时代以举业为生的芸芸士子们普遍心态的恰当流露。通过这个故事绝非要刻意说明什么通经致用的深奥哲理,只不过是要表明,在后世大多数人眼中单一枯燥的科举制度,竟然在当年士子的眼中也会有其别致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