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甲进士包青天

发布时间:2009-11-18 期号:

北京市育英中学高级教师  齐丽娟

  包拯这个名字,在中国妇孺皆知。他是清正廉洁、正义的化身。在宋代,他因整顿吏治、惩治贪官、解百姓之困而被称为“包青天”,后世则敬称他为“包公”。
  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安徽合肥人。北宋天圣五年(公元1027),他29岁中进士,初授大理评事;宋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由天长县令调任端州知州,任职3年;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任龙图阁直学士,人称包龙图;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任开封知府,后任京官枢密副使;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病逝任上,终年64岁,死后追授礼部尚书。他在同年受封者中可谓大器晚成。
  宋朝延续了唐朝以来的科举制度,最重视进士科的考试,但与唐朝不同的是,此时的科举考试已明显没有了门第、身份的限制,只要考试合格,录取之后便可以直接授官。
  包拯小时候和一般的读书人一样,也希望通过寒窗苦读金榜题名,以使家世显达,名声显赫,实现自己的报国之志。
  包拯六七岁时便被父母送到附近的香花墩读书,这是一个花香四溢、景色秀美、四面环水、清雅幽静的最适于读书的所在。包拯读书勤勉自律,从不用老师看管、家长监督,别的孩子好动贪玩,他却规规矩矩,不越雷池一步,“挺然若成人”,“不为狎戏,长弥勖历操守”,这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品质。他读书肯于用功,学业精进,别人认为枯燥的经史,他都读得津津有味,并以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以“仁政”为治国安民的政治理念,为此他还给自己起了一个字“希仁”。
  包拯素怀宏图远志,深知报国之门只有参加科举入仕,但他直到26岁都没有参加过一次科举考试。此无它,只因包拯心中抱定“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他是远近闻名的大孝子,认为在家为父母尽孝日短,为国尽忠日长,只有先在家尽孝,日后才能更好地为国尽忠。他是父母中年得的独子,不忍心抛下双亲远赴他乡求取功名,由此他名声远播,颇受赞誉,到晚年时欧阳修还说他“少有孝行,闻于乡里”。包拯的眷眷之心令父母焦虑不安,苦思冥想后有了个万全之策:给包拯娶亲。如果有媳妇在家替他尽孝,他一定可以放心去应试了。果然,包拯没有了后顾之忧,轻装上阵进京赶考了。
  经过二十多年的寒窗苦学,包拯对自己充满信心,顺利通过了发解试(宋代科举考试中的初级考试)、省试,在题目极为深奥难懂的殿试中,包拯榜上有名,被赐为一甲进士,在同期录取的进士中位居前三十名。这无疑是读书人最欢欣鼓舞、春风得意的时刻,只等一纸令下走马上任了。
  然而“好事多磨”,包拯因孝心推迟应试,又因孝心推迟上任。据《宋史·列传第七十五·包拯传》记载:包拯“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裴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知天长县。”
  新科进士辞官不做,在封建时代读书做官、升官发财的世俗眼光里显得尤为另类,但在包拯的心里孝义高于一切。他在家奉养双亲达十年之久,即使父母相继去世后按制守孝三年,仍不愿马上复仕,又居家二年,才在父老乡亲的劝勉下,入京等候朝廷差遣,这一年他已经39岁了。他在入京前写下了一首诗作为自己的为官座右铭:“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勿贻来者羞。”
  可以说这首诗恰是包拯一生清心寡欲、刚正廉洁、为国尽忠、为民解困的真实写照。尽忠和尽孝在包拯身上达到了完美的统一,以一腔无欲之情安奉双亲,他以一身刚正之气智斗贪官,上报国家下安黎庶,成就了一个有口皆碑的千古士人——包青天。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