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走出颐和园

发布时间:2009-11-18 期号:

北京四中2009届毕业生  张思迪

  就要离开这块土地踏上异国求学之路了,莫名其妙地,我忽然有了一种去颐和园看看的冲动。
  颐和园的南侧,比记忆中更幽静。和北侧的高檐画舫、游人如织相比,这里更像一个被遗忘的地方——有山,有水,有飞鸟,转一个角度也许就能看到一大片盛开的花朵,回一下头就能看到某处得名自唐诗宋词的雅致亭阁。即便有行人也都是闲适的,慢慢地边走边聊。
  一切都在广阔的天空之下恣意地舒展,一切都这样自顾自地美丽着,润泽、安静。
  眼前是昆明湖,这个据说因汉武帝建昆明池操练水师的典故而得名的地方,向晚的阳光均匀地铺洒在湖面上,好像质地柔软的陈年纸张——有黯淡颜色的褶皱,也有灵光一现的闪闪粼光。一侧背负着乾隆亲笔撰写铭文的铜牛,微侧着头,用一种亘古不变的神情凝视着湖面。也许,它能够读出什么,完全和“镇压水患”无关。
  而那些无数次地被文人墨客赞颂过的柳呢,它那柔软的枝蔓大概就是最好的画框了。年复一年地,这些柳树焕发出勃勃生机,不断延续它们风中摇荡的美丽。
  再往前走不远,大概就是昆明湖水师学堂了吧。忽然想起了“以昆明易渤海,万寿山换滦阳”,以及这个仅仅只毕业了一批学生就匆匆裁撤的地方所背负的其他骂名。也许慈禧是借园中“操练水师”之名把海军军费挪用为修园费用的,但无论方法如何,倘若这笔巨大的开销用于国家自强而不是个人享受,那么结果多少会有些不一样。
  这大概就是颐和园,表面上看来处处是景,光鲜亮丽巧笑嫣然,可是也于细节中透露出关于她的诞生和近代中国的如烟往事。
  走着走着,我忽然觉得有些不一样。平时的我,常常在这个园子里匆匆走过,或与同行人聊得开心,或独自思考烦恼的心事,或偶尔想起一两句古诗文,或发现一些小情调,但却绝少这样认真地感受过。在快要离开这块土地奔赴异国前,在这里我却找到了一种依靠。
  我这是想要抓住什么吗?是这里的景致?是这里满载的、厚重的历史与文化?是时时笼罩的雍容而又含蓄的气氛?或者这园子能代表什么?我眼前闪过了外国朋友来颐和园游览时所表现出来的好奇样子——他们会问这问那,然后好像恍然大悟地说,“哦,这就是中国”。是太过于熟悉吗,我怎么会忘记了,“颐和园”所代表的是中国。
  我降生的这片土地,我的黄皮肤黑眼睛,我所说出的音律,我最爱的词句,我的亲人朋友还有更多的同胞,特殊的文化氛围、历史传承和思维习惯……也许,只有在将要离开这块熟悉的土地进入另一个完全不同的国家时,我才开始意识到,“中国”并不只是严肃的、高高在上的概念,而是已经融化在我的血液里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是我周围的一切,就像这个园子一样,它让我可以依靠。
  从出国可以引来无数羡慕的眼光,到国内的各地名胜布满外国人的足迹;从“从国外捎来屏幕巨大的电视机”,到在国内足不出户就可以把漂亮的液晶电视搬回家;从什么都是进口的好,到“中国制造”走向世界……这不过是我,在短暂的十几年生命里所体验到的。虽然在有些地方依然靠人拉牛耕吃饭,虽然在很多地方依然会看到车辆、工厂肆无忌惮地吐着黑烟,虽然还有不少孩子为节省电费而在昏暗的屋子里读书……但是我们看到的是进步中的中国,看到的是一个能让我们安心的国家。而这些“虽然”不正是需要我们来改变的吗?!
  走出颐和园,我不再冲动,不再迷惑,我已找到了前行的方向。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