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 家

发布时间:2009-10-28 期号:

赵燕梅


  2001年12月18日,是我告别家人和祖国远赴新加坡开始工作的日子;2005年5月28日,是我结束在新加坡的工作回到北京的日子,其间三年半的生活经历在我的记忆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和久久的思考,使我深刻领悟到了家的内涵和意义。
为了回家的出发
  时隔八年,2001年中那些为了争取出国工作的机会而忙碌的日子几乎要淡忘了,只有兴奋和激动还是很真切的,因为对我而言,能出国任教确是一个锻炼自我、开阔眼界的良机。
  “我的梦很美满”,预备三年工作回来,能够挣够一笔自己小家的安置费,在生活上后顾无忧之际,更尽情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去。同时,新加坡又是我长久以来十分向往的地方。她东西方文化多元的交融,确实有很多值得感受和学习的地方。而当时的新任总理、内阁资政李光耀在他的《经济腾飞三十年》一书中的介绍与论述,更使当时的我对这个人们传说中的美丽、洁净、发达、文明且地处热带的小小岛国产生了强烈的好奇:这个奇迹到底是怎样发生的?新加坡,你到底好在哪里?
身在异国始想家
  也许只有在离开家的时候,才能真正感受到对家的思念;也许只有在远离祖国的时候,才能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她的一员。没有这一次时间与空间上的远离,我也许永远都不能真正知道对我而言家的内涵有多么丰富,家的意义有多么重要。
  新鲜感所产生的兴奋和激动是短暂的,取而代之的就是因种种的不适应而带来的陌生感、孤独感以及为了适应环境而必须做出的调整。融入新加坡的生活、适应工作的节奏对我而言并不困难,我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都不是问题,真正困难的是心理上的认同感和心灵上的归属感。
  我不想欺骗自己,新加坡美丽而繁华,新加坡人勤劳而善良,她确实没有让我失望,她的美好有目共睹,但别人的东西再好,那也是别人的东西,就算我成了永久居民宣誓加入新加坡国籍,她也还是新加坡。我的生活中自有值得我珍视、值得我坚持而我确实无法割舍、无法推卸、无法背弃的一切,这些无形无声却真切存在并已和我三十多年的生命融为一体的情谊、责任、信念在心中凝聚成了这样一个字:家!
家是心甘情愿的负担
  这个家,是家庭的家,是家所在的地方,是家人生活的地方,是和家人一样亲密的朋友、同仁一起奋斗的地方,是我三十多年来收获和拥有的亲情、爱情、友情的总和。
  这个家,是家乡的家,是我的北京,是我的帽儿胡同的大四合院,是我平安大街上的朝阳和落日,是我爱吃的暄腾的发面馒头,是我爱喝的炒肝儿、豆汁儿,是我爱看的人艺话剧,是我爱逛的北海、景山,是我愿将生命的三分之一折去而换来的《故都的秋》,是我改不了的乡音、扯不断的乡情……
  这个家,是国家的家,是我的祖国,是我曾经多灾多难现在蒸蒸日上的祖国,是我的祖先创造的五千年文明生生不息的土地,是勤劳朴实、隐忍坚强的十三亿中华儿女,是一个曾经辉煌现在正奋力举起沉重的翅膀意欲腾飞的东方巨人,是在清晨的蒙蒙细雨中我注视着她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是在《前进吧,新加坡!》于耳边响起时我心底回荡着的《义勇军进行曲》,是像母亲的乳汁一样融入我的血液渗入我的骨髓、铸成我的灵魂的那些优美的文字,灿烂的诗篇……我和她水乳交融,我和她荣辱与共。她不会因我的远离而改变,可我却因和她的疏离而感伤。尤其是当我意识到自己珍爱的祖国的语言文字,凝聚着先人智慧的文化遗产在别人心目中并不那么重要的时候,这种失落令我彷徨。
  很多次,当有人问及我回国的原因的时候,我似乎是遇到了困难,一言难尽啊!实际上,回家需要理由么?家是什么?家,是生命的起点,是生活的依托,是职责的所在,是奋斗的理由,是信念的支点……家,是我最心甘情愿的负担,是我无须选择的选择。
回家的感觉真好
  回国已经四年多了,四中成了我事业发展的又一个起点。每每站在讲台上,看着清晨透过玻璃窗射入教室的缕缕阳光,凝望着孩子们天真清澈充满活力的双眸,我都能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工作的意义。
  我个人的力量虽有限,但平凡的工作自有其神圣的意义。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学生,让自己心底的爱与温暖成为学生每天都能真切感受到的阳光,让自己内心珍爱着的一切也能成为孩子们生命中不可替代的珍藏,让我们的孩子将来无论走得多远、飞得多高都能清晰地记得自己家的方向,让我们的孩子将来无论身处何地、官居何职都能懂得自己肩上的分量……
  结束了异地浮萍般的生活,我的心也终于获得了幸福的宁静。回家的感觉,真好!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