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育英中学高级教师 齐丽娟
梁启超,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异常响亮的名字,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既饱受传统浸染,又充满现代激情,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1873年梁启超出生在广东新会一个私塾先生之家,家境贫寒,他的启蒙老师就是早年中过秀才的祖父梁维清。祖父一生勤俭、严于律己、宽厚待人、为学勤勉自励,梁启超受其影响十分深远,他日后忧国爱民的人生态度和献身国家民族独立大业的神圣使命感,多归功于祖父对他的教诲。
梁启超三岁起开始识字,四五岁时即在祖父和母亲的指导下读《四书》和《诗经》,“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因而“神童”之名传遍十里八乡。九岁即在父亲带领下前往广州参加童子试,从此踏上了当时所有读书人必走的科举之路,虽未考中,却大开眼界。1884年梁启超再次赴广东应考,十一岁中秀才,而且名列前茅,成为“神童”秀才,前程锦绣。1889年又参加了广东乡试,一试中举,在录取的108名举人中名列第八,时年十六岁,可谓少年得志,一条平坦的仕途之路在少年梁启超面前铺就。从此,梁启超及其家人的命运得以改变。
中举后的梁启超志得意满,希图趁势高榜得中,进身仕途,第二年便赴京参加会试,无奈幸运之神没有再次垂青于他。回家时他途经上海,接触到了《瀛环志略》和江南制造总局翻译出版的各种西学书籍。西方国家的强盛和民主文明重重撞击了青年才俊梁启超的心灵,此时有幸经陈千秋介绍拜在康有为名下,在著名的万木草堂学习西学、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和老师一唱一和努力推行维新变法,时人合称“康梁”。在当时青年进步学子心目中,康梁的感召力堪与日月争辉。
甲午战败后,康梁组织在京参加会试的举子们,发起“公车上书”,从此爱国救亡的维新运动蓬勃兴起。在维新运动中表现活跃,尤其是他刊发在《时务报》的政论文章《变法通议》,首次倡导“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社会制度变革理论,深刻揭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的道理,并以“日本因变法而自强,印度因不变而亡国”的事实警醒国人。可以说他用一只带电的笔,感动了无数热血青年。
百日维新期间,梁启超受皇帝召见,赏六品衔,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康梁说服光绪对清王朝进行了一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大手术,尤其在文化方面颁布了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的法令,这无疑断了读书人的生路,梁启超也因此险些遭到进京会试举子们的群殴,他从一个科举制度的受益者变为它的否定者。
变法终因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而招致失败,康梁二人东逃东瀛。当时在华逗留的伊藤博文对日本驻华公使说“姓梁的这个青年是个非凡的家伙啊!真是个使人佩服的家伙……”足见梁启超的非凡才华已使他名扬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