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文区文化产业办 李宜春
福建省福州市南台岛有个叫“螺洲”的地方,南面是烟波浩渺的螺江,这里就是末代帝师、福建近代高等教育之父陈宝琛的故乡。螺江陈家号称“福州科甲第一家”,陈宝琛的曾祖、祖父、父亲还有他本人都是进士,陈宝琛与几个胞弟还有“六子科甲”、“兄弟三进士,同榜双夺魁”之谓,成为螺江陈氏的殊荣。
陈宝琛(1848—1935)字伯潜,号弢庵,官至正红旗汉军副都统、内阁弼德顾大臣,为毓庆宫宣统皇帝授读。他早年入翰林,直言敢谏,同张之洞、张佩纶、宝廷被誉称为“枢廷四谏官”,甚得宠信。光绪四年(1878年),清廷派崇厚出使俄国。崇厚贪生怕死,擅自签订不平等条约。陈宝琛失声痛哭,指出国家不能失去主权,坚决主张“诛崇厚,毁俄约”。他在此后提出的东三省官员应满汉兼用等建议无疑都是很有远见的。溥仪登基后,陈宝琛首发为“戊戌六君子”昭雪之议,奏请降旨褒扬。他为溥仪皇帝授读三年,备受恩宠。民国时,陈宝琛仍留恋故宫里的小朝廷,表现出他深受传统忠君报恩思想的影响。但他富有强烈的国家和民族情感,反对溥仪在日本的怂恿下到东北去建立伪满洲国。他劝说:“贸然从事,只怕去时容易回时难。”尽管被溥仪认为“忠心可嘉,迂腐不堪”,他仍不顾风烛残年,冒死赴东北劝谏,差点被日本关东军囚禁。他郁郁返回天津,1935年病逝,享年87岁,归葬福州。
他曾闲居福州长达25年。在此期间,他认为非发展实业和教育不能救国,完成了他一生中重要的观念转变。作为福建铁路公司总理,他亲自到南洋募股,建设漳厦铁路,开福建铁路建设之先河。他热心家乡教育事业。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自任鳌峰书院山长,“培人才,广教育”。书院下面还有几个学院:东文学堂、师范学堂、政法学堂、商业学堂。他派法、政、商、工、农等科学生留学日本。1907年又创办福建优级师范学堂,后发展成为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是福建师范大学的前身,也是福建省历史上第一所高等院校,开创了福建现代高等教育的先河。他亲撰“温故知新可以为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的训联作为学堂的办学“本旨”,创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学与行政管理制度。优级师范学堂前后办学仅八年半,却如期培养了238名毕业生和数十名留学生,他们为福建各类中等学校的兴办和全省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此后,福建省长达二十几年没有省立的高等师范教育。同时,他还派出毕业生到南洋各地的闽籍华校任教,对南洋华侨教育的发展也起到积极作用。陈宝琛还首倡福建女子教育,由其妻王眉寿创办福建女子职业学堂,招收女生学习。这所学校扩大后,改称福建女子师范学校,著名作家谢冰心曾就读于此。
陈宝琛去世后,他的后人贯彻其“书藏于私,不如藏于公”的理念,将他的大多藏书赠送给福建师大图书馆和省图书馆。福建师大图书馆依托他所捐赠的31230册藏书专门修建了“陈宝琛书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