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秀丽
父亲自幼聪颖过人,深得曾祖父宠爱。1949年,我们村有了第一所小学。曾祖父推着独轮车送8岁的父亲去上学,站在校门口迎接祖孙俩的是身着中山装的祖父。沉默寡言的祖父是小学数学教师,还写得一手隽秀的小楷。祖父送给父亲一把算盘,开始了对父亲的数学启蒙。那把精巧的小算盘成了父亲学习数学的好帮手,点拨几下,无论多么复杂的运算都迎刃而解。
父亲回忆起当年的学习生活,兴致盎然:“那时上课很有趣,老师在黑板上出道题,教室里就会响起急如快板儿的算珠撞击声。几分钟后,又戛然而止,煞是有趣。”学校常常举行珠算比赛,父亲数次取得前三名的佳绩。
父亲工作后,单位给他配了一把大算盘。那把大算盘有着黄色的边框,黑亮的算珠滑动起来,声音清脆悦耳。父亲的手指白皙修长,娴熟地弹拨算珠,如奏乐器。年轻的父亲,因为勤奋敬业,深得同事敬重。
1978年之后,单位的业务拓展,父亲的工作量增加了许多,常常工作到深夜。算珠在父亲的指尖磨出了老茧。父亲为庞杂的工程数字感到头疼,下班回到家,常常让当时还扎着羊角辫的我为他按摩头部,缓解工作的劳累。
一次到外地出差,父亲发现同行开始用电子计算器了。一个巴掌大的物件,一点一摁,数字即刻显示,而且小数点也不差分毫。这个发现让父亲欣喜不已,他托人买了一个黑色的卡西欧牌计算器。计算器小巧,易于携带,但在使用中也不是尽善尽美,比如加减运算就不如算盘来得方便。所以,当年父亲的办公桌上左手边是算盘,右手边是计算器,两种计算工具平分秋色。
1990年,父亲因为业务出色被调到审计股。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日益普及,审计手段由传统的手工审计向计算机辅助审计过渡,只有熟练掌握了计算机技术,才能更好地适应审计工作的发展。单位添置了电脑,但会用电脑处理审计事务的人几乎没有,更多的人还是依赖算盘和计算器。
如何成为一个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审计工作人员?父亲做出了一个与时俱进的抉择,用积蓄买了一台电脑。可是,除了开机、关机,父亲只是对着电脑发呆,一度为自己不会电脑而苦闷。他买来了几十本有关计算机的学习教材,从理论到实践操作,一点一滴地学习。有时,他会为一个小技术反复操作很多遍,晚上休息仍在思索,睡到半夜,忽然顿悟,豁然开朗,披衣起床,打开电脑。慢慢地,他学会了打字,学会了使用邮箱,搜索资料,设计Excel,自如地运用审计软件,甚至自己也能编制一些简单程序,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
如今,68岁的父亲是电脑高手,退休后被聘到市里工作,还拥有了一部手提电脑,工作游刃有余。老人家常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父亲的工作用品历经变迁。父亲的书房里除了新潮时尚的笔记本电脑,还珍藏着一把算盘和若干款式各异的计算器。如今,精巧的算盘已淡出人们的生活,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计算器还在发挥着配角的作用;电脑则书写着信息时代的精彩。可是,那些与算盘和计算器亲密接触的温馨岁月,又怎能忘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