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共性到个性,从一页纸到成长记录袋、从一元到多元 学生评语悄

发布时间:2009-09-14 期号:

北京考试报记者 彭 丹

  “第一眼看到你,就感到你很特别,不是外表,而是你青春洋溢的脸上的那种个性……”这是新课改后一位老师给学生的评语。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基础教育蓬勃发展,教育理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对学生的评价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评价标准从刚性到柔性,从强调共性到强调个性,评价形式从平面到立体,评价主体从一元到多元,写给学生的评语越来越有个性,越来越人文。
评价标准从共性到个性
  “你是个乖巧可爱的女孩,平时虽然不多言语,课堂上却很专注……”,“带着一副眼镜的你给人感觉很有学问,但在课堂上的表现却有些让人失望,总是迷迷糊糊,不爱听课。自从成为班级的文艺委员后,你有了很大改变,你开始努力学习,在工作上表现出很强的工作能力……”“在老师记忆里,你的学习功底不算很厚实,但从迈进校门的那一天起,你就沿着一条健康的路向上攀登……”这些看似聊天的亲切话语就是教师给不同学生的期末评价。
  在北京二中,有一个蜘蛛实验室,这是专门为喜爱蜘蛛的学生李汉歌准备的。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已为每一所学校重视。而在五六十年代,强调学生要“又红又专”,对学生的评价都是同一标准。文革时期,对学生的评价更多强调政治表现。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注重社会价值取向的同时,开始关注人自身的发展。新课改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更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北京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赵学勤表示,随着时代发展变迁,社会需求也呈现多样化,有的孩子有美术特长,有的孩子有表演才能,这些才能都有用武之地,人的发展意愿也呈现出个性化的特点。
从一页纸到成长记录袋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学生的期末评价就是一页纸,上面记载着学生的各科期末成绩,下面是班主任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这些评价往往都是一些多年不变的套话:“该生热爱集体、团结同学……”而今天,对学生的评价已经有了专门的电子平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成长记录袋”。
  在北京一零一中学,高一学生每人都拥有一个类似网络博客的电子成长记录袋,里面有学生的日志、相册、基本情况、道德素养、生活点滴等内容,这个评价系统用上了动态网络技术。如果学生高中期间综合素质优秀及获得学分高,评价系统将自动给予虚拟币作为奖励,学生可利用虚拟币来美化装饰自己的成长记录袋。可以变换“博客”颜色,选择更漂亮更个性的版式,丰富版面内容等。
  “作为动态性评价,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关注自己的成长,教师和家长关注学生的发展,并为高等学校选拔优秀人才的阅档工作提供参考。”一零一中副校长陆云泉介绍,奖励这种不能转让的虚拟币,是想激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我规划和自主发展。
  “在高二上学期,我交了很多好朋友,在研究性学习中,我深刻地了解到合作的必要性……”2007年,北京市为高一新生建立了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学生拥有了个人网页,可自主记录平时成绩、社会实践经历、学业成绩等内容,作为电子信息存档。只要点击网络,家长、老师和学生自己就能看到同学、老师和家长对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中也不是干巴巴的评语,还包括自己的感悟、想法、作品等,就像自己的“博客”一样。赵学勤表示,新课改后的学生评价系统更加强调过程性,评价方式也更多样化。
评价主体由一元到多元
  “我的女儿是一个开朗的女生。在家里,她很愿意和我谈心,我们经常像朋友一样侃侃而谈……”这是一名家长对孩子的评价。“说起初中三年的学习情况,我的语文真是学得不好,这也是我初中的一个败笔。初三时我试图弥补这点不足,可还是找不到感觉。在高中三年,我要加强自己的语文水平……”这是一名初中生毕业时为自己写下的评语。北京八中老师刘艳从教20多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每学期放假前,她都要为40多个孩子每人写一份期末评价,因为时间紧,常常写到深夜。那时教师是对学生评价的唯一主体,学生在学校一学期表现好坏都由老师的评语而定。
  今天,学生的评价已包括自评、同学互评、家长评价,甚至社区都会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的表现由不同的人从不同角度做出评价。赵学勤说,多元主体将同一个人从不同角度来评价,更加科学、更加客观。原来对学生的评价是一种选拔手段,现在的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评价目的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除了选拔人才,还要促进学生发展。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