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育英中学教师 齐丽娟
陈独秀是近代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帅,是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之一。少年陈独秀也曾和当时的读书人一样走过艰难的科举之路。
陈独秀于1879年出生在安徽一个封建知识分子家庭,幼年丧父,从小在祖父的启蒙下读书。祖父脾气古怪、学识渊博、思想守旧,对幼年的陈独秀寄予很大希望。陈独秀从小便厌倦八股文章,他在《实庵自传》中写道:“我从小有点小聪明,可是这点小聪明却害苦了我。我大哥的读书,他从来不大注意,独独看中了我,恨不得一年之中把四书五经都读完,他才称意。”幼年陈独秀的倔强劲儿一上来便来个消极怠工,没少招来祖父“怒目切齿几乎发狂的毒打”,更令祖父不可忍受的是不论如何毒打,陈独秀总一声不哭。倒是母亲的宽容、柔弱触动了陈独秀的心。他的母亲为此不知流了多少眼泪,可是母亲并不像祖父那样对他悲观,总是用好言相劝:“小儿,你务必好好用心读书,将来书读好了,中个举人替父亲争口气。你父亲读书一生未曾考中举人,是他生前一桩恨事!”母亲的眼泪比祖父的板子管用,成了叫他用心读书的命令。可见少年独秀极具个性,有人评价他是“一匹不羁之马,奋力驰去”。
陈独秀10岁时祖父去世,跟随哥哥继续读书,除了读经书外,也读了不少活泼、浪漫的诗文、辞赋和杂文。他对八股文越发憎恶,但求取功名、出人头地是当时读书人的共同选择。陈独秀迫于母亲的苦心和泪水、大哥的好言相劝,勉强用功,1896年参加了考试。偏偏遇到了古怪不通的“鱼鳖不可胜食也材木”的截搭题,他顺势而为,把《昭明文选》中关于鸟兽草木的难字和《康熙字典》中佶屈聱牙的古文,一股脑地写上去,“牛头不对马嘴、上文不接下文的填满了一篇皇皇大文”,心想这次肯定落榜。谁知他的艰涩难懂、文理不通的文字却蒙住了“博学”的主考官,陈独秀竟中了秀才。母亲激动地流下了眼泪,邻里乡亲也是一片夸赞之声,但陈独秀由此更加鄙视科举了。
1897年,甲午战争的硝烟还未散尽,光绪皇帝下旨举行了“江南乡试”。18岁的陈独秀第一次离开家乡安庆,到南京参加苏皖两省考举人的科举考试——江南乡试。他“打定主意,只想考个举人了事,绝不愿意再上进”,目的是“以了母亲的心愿”,以后好“正经做点学问”。
这次的“江南乡试”,陈独秀名落孙山,没有考中举人,但内心却倍感“意外有益”,在这里的所见所闻和深思冥想,决定了他个人往后几十年的行动,从此他与科举彻底决裂,开始了追求科学与民主的革命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