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李 力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淄川(今山东淄博)人。19岁时,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考取秀才,颇有文名,但以后屡试不中。可以说,蒲松龄是废科举中应试举子们的一个缩影,他的许多科场体会和感受都通过《聊斋志异》表现出来。《聊斋志异》是一部短篇小说集,是蒲松龄在他40岁左右时基本完成的,此后不断增补和修改。“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蒲松龄笔下的作品常以激烈的抨击社会弊端之黑暗和丑陋而著称。终身因困顿场屋而不得志的他将目睹耳闻长期存在于科举考试中的贿赂成风、徇私舞弊等现象幻化为离奇虚幻、光怪陆离的场景和情节,以泄其愤懑之情。《聊斋志异》借助出色的文笔,经后世各种途径的传播和解读,使大众有关科举考试的许多概念和印象都受其影响。
通观《聊斋志异》,蒲松龄在自己的大多数文章写就之后,都会以“异史氏”的身份对其文章的主题或中心思想发表一番简短的评论,这实际上是作者在借“异史氏”之口为自己代言,从而发表欲言之言,最终达到寓教于“文”的效果。
在《司文郎》一文中,为了表现对低劣时文的嘲讽,蒲松龄设置了一幕“瞽(音gu盲的意思)僧焚文嗅高下”的场景。当这个盲和尚闻到余杭生的文章时,蒲氏这样描写道:
“僧嗅其余灰,咳逆数声,曰:‘勿自投矣!格格而不能下,强受之以鬲;再焚,则作恶矣。’”
而当闻到余杭生老师,也就是主考官的文章时,“僧忽向壁大呕,下气如雷。众皆粲然。僧拭目向生曰:‘此真汝师也!初不知,而骤嗅之,刺于鼻,棘于腹,膀胱所不能容,直自下部出矣。’”
但是,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蒲松龄借瞽僧之口表达的是对劣质时文的厌弃。其实,蒲松龄本人对于八股文的真实态度,正如他自己在文章中所说的,“天下事,入之深者,当其无有,有之用。辞赋文章,华国之具也。”
蒲松龄并没有认识到科举制度本身的弊端。从他的文中可以看出,所批判之着力点实为对人不对事。书中所涉之关乎科举之公案,最终都归咎于考官等当事人和考生命运之多舛,而绝少涉及考选制度本身的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