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几何习题集,三代人共用

发布时间:2009-08-05 期号:

北京考试报记者  刘爱枫

  虽说已大学毕业多年,但高考记忆却一直留存在李喆一家人的内心深处。
  60多年前的一本几何习题集,掀开了三代人的高考故事……
  眼前的这本几何习题集,64开,小册子,纸页已发黄,但保存完好。跟那个时代出版的书籍一样,要从左往右翻,繁体汉字。轻轻打开,每一页上只有一道题,并配有答案。这是李喆祖父上学时用的一本几何题集,其中收集了几百道几何难题。有些还标着是某某考试的考题。
  29岁的李喆说:“爷爷去世较早,我没见过老人家。可这本几何习题集一直联系着我们一家三代人,父亲一直精心保存着。”
  李喆出身于一个读书世家,他的六世祖、五世祖都是清末举人。曾祖学中医,新中国成立后支援新疆建设,在军区医院工作。自他祖父起,三代人都上了大学。他们考取了不同的三个大学,学了不同的三个专业。祖父上大学是在上世纪四十年代,考取的是由美国人在上海创办、被称作“东方哈佛”的圣约翰大学,所学专业是土木工程;父亲上大学是在恢复高考后,考取的是北京大学,所学专业是历史;李喆1999年考取吉林大学,所学专业是法学。
  李喆的祖父曾带着报效国家的理想,学习了土木工程专业,但毕业后正值抗日战争胜利不久,国民党发动内战时期,所学知识没有用武之地。直到新中国成立,国家广揽人才,祖父被新成立的商业部录用,负责国家冷藏库、大型商场的设计、施工,才华才得以施展,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李喆的父亲是共和国的同龄人,读高中时正逢文化大革命,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1978年,国家恢复了研究生招生考试,对那一代青年人来说,无疑是个极大的鼓舞。李先生就利用业余时间拼命读书,为此,还和妻子“约法三章”:不看电影,不遛公园,不逛商场。那时,手头没有复习资料,父亲上学时用过的那本习题集就成了他复习数学的好帮手。做着上面的几何题,李先生仿佛听到父亲说:“咱们家世代读书,现在有这样的机会,你一定要抓住啊。”对知识的渴求让他进入了一种忘我的状态,他不知疲倦地学习着,最终考入了北京大学,成为他所在工厂的第一位研究生。李先生毕业后一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现在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中国古代典章制度。
  李喆考大学并不算顺利,复读一年后才考上的。高中三年,学校离家特别近,学习没有压力也不是特别用功,对感兴趣的科目学得特别好,不感兴趣的科目就不认真学。没想到,第一年落榜了。他自己安慰自己说,爸爸没经过高考,直接考取了研究生,自己多考一次,就算是补爸爸的高考吧。
  第二年,他转到了一所离家较远的学校。认识到学习的紧迫性,他把业余爱好偷偷藏起来,拼命学了一年。和父亲参加高考不同,他的手里有成套的课本和复习资料,他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其中的任何一本,但父亲给他辅导几何时,又拿出了爷爷留下的这本小册子。李喆至今还记得里面一道“最大边所对角最大”的一道证明题,和他所学课本的一道题几乎一模一样。他拿其中的题和所学的数学比较,培养了对几何的兴趣,终于考取了吉林大学。
  接受高等教育,可以让一个人站得更高,眼界更开阔。李喆大学毕业后,到北京市儿童福利院工作,他是一个有爱心的人,非常热爱这份工作。他说,他要运用所学知识,让福利院的儿童得到更多关爱,健康成长。热爱地理的李喆去年还与初中地理老师合作搞了一项发明,并申请了专利。这项名叫“地理一本通”的小发明可以帮助中小学生更轻松地学习地理知识,更全面系统地了解自己的家乡和国家。
  知识的力量是永恒的。一本60多年的几何习题集让李喆一家三代人受益,李喆说:“这是我们的传家宝,我还要传给女儿。”李喆的女儿刚出生两个月,将来有一天,她也用上这本几何习题集时,李家就是第四代共用一本几何习题集了。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