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邱乾谋
高鸿源,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在他眼中,1977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他说:“对国家来说,恢复高考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大转折点,是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的生日。”
在他的眼中,恢复高考是对他那个年代的人影响最大的一件事。高鸿源是北京四中1967届高中毕业生。在他读高二那年,全国中小学“停课闹革命”,大学停招,数百万人的大学梦破灭了。20岁的高鸿源也告别了学校,成了北京宣武电容器厂的一名工人。
1977年秋天,恢复高考的消息迅速在“老三届”中传开。高鸿源高兴极了:“这次我必须走!”他向厂领导要求。因为以前申请上学时,领导都告诉他上学名额少,因工作需要,他不能离开。“只要你能考上,就放你走。”这次领导终于“妥协”了,这句话,让高鸿源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从10月宣布恢复高考到12月考试只有两个月时间。报完名后,剩下的日子就是“生产、复习两不误”。他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每天早上7点,从家骑车上班,晚上下班回家已是七八点。吃完饭后,他总是拿起书本复习到凌晨一两点。
那个年代,参加高考没有补习班,也没有参考资料。他把凡是能够找到的有关资料都拿来充当备考用书:中等专业学校的语文读本,樊映川主编的《高等数学》,范文澜的《中国通史》……高教授说他很庆幸,以前中学阶段学过的知识对他复习帮助很大。
紧张的高考,漫长的等待。高鸿源当时报考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经济学院。考了324分(总分400),从整个成绩分布看,上北大可能没希望,但是他觉得经济学院应当没问题,因为比这个分数低的考生都被录取了。高鸿源回忆说,考后,很多同学都接到了录取通知书,而他的录取结果却迟迟没有下来,他焦急、沮丧、失眠,他再一次感到失落。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你上吗?如果考虑的话,请到崇文门旅馆来一下。”1978年1月初的一天,正在上班的高鸿源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愿意,马上去吗?”没有思考,他马上做出回答。放下电话走回车间的路上,他挥动右拳狠狠地砸了一下自己的左掌,轻轻但是用劲地“嗨”了一声。
他想起了一个已经接到录取通知的好友送给他的本子上写的一句话“天生我才必有用”。他就这样“出乎意外”地调换了学校和专业。
这一代人就是这样:一旦投入,就义无反顾。在经过如饥似渴的7年学习后,他留校任教直到退休。
高鸿源的高中同班同学有45人,其中将近40人在1977年的高考中圆了大学梦。他说,当时全国高考录取率普遍很低,但是北京四中的学生整体文化基础较好,关键时刻起了作用。
在高鸿源眼里,恢复高考找回了一个国家迷失的公平公正,让其回归到理性的轨道上。公平竞争的高考为国家选拔、培养了一批批人才,使他们成为促进我国社会经济高速运转和社会健康发展的中坚力量。
“1977年,全国570万人报名参加高考,报录比约29∶1。今年,全国约1020万名考生报名参加高考,平均录取率接近62%。”高鸿源说,的确,32年来,高考改革稳步推进,高校不断扩招,报录比从29∶1发展到5∶3。
高鸿源笑着说,高考扩招,不能不谈1999年。那年,党中央和国务院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对中国高等教育进行大规模扩招,当年全国高校扩招51万人,让更多学子圆了大学梦。这个扩招数字已经大大超过了1977年总的招生数量。
从上世纪80年代的“定向招生,定向分配”、90年代的“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2003年北大、清华等22所高校被赋予5%的自主招生权……高洪源亲历了这些高考变革。
高鸿源说,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考的各项制度也越来越阳光、越来越规范,高考手段越来越先进,信息越来越丰富,服务越来越周到。尽管这个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争议,但是科学化、民主化和现代化的思路肯定是越来越清晰了。
“恢复高考是我人生的转折点。我就是这个制度的受惠人之一,我们应该让这个制度更加完善。”采访中,高鸿源不断重复着这句话。
他想起了一个已经接到录取通知的好友送给他的本子上写的一句话“天生我才必有用”。他就这样“出乎意外”地调换了学校和专业。
这一代人就是这样:一旦投入,就义无反顾。在经过如饥似渴的7年学习后,他留校任教直到退休。
高鸿源的高中同班同学有45人,其中将近40人在1977年的高考中圆了大学梦。他说,当时全国高考录取率普遍很低,但是北京四中的学生整体文化基础较好,关键时刻起了作用。
在高鸿源眼里,恢复高考找回了一个国家迷失的公平公正,让其回归到理性的轨道上。公平竞争的高考为国家选拔、培养了一批批人才,使他们成为促进我国社会经济高速运转和社会健康发展的中坚力量。
“1977年,全国570万人报名参加高考,报录比约29∶1。今年,全国约1020万名考生报名参加高考,平均录取率接近62%。”高鸿源说,的确,32年来,高考改革稳步推进,高校不断扩招,报录比从29∶1发展到5∶3。
高鸿源笑着说,高考扩招,不能不谈1999年。那年,党中央和国务院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对中国高等教育进行大规模扩招,当年全国高校扩招51万人,让更多学子圆了大学梦。这个扩招数字已经大大超过了1977年总的招生数量。
从上世纪80年代的“定向招生,定向分配”、90年代的“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2003年北大、清华等22所高校被赋予5%的自主招生权……高洪源亲历了这些高考变革。
高鸿源说,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考的各项制度也越来越阳光、越来越规范,高考手段越来越先进,信息越来越丰富,服务越来越周到。尽管这个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争议,但是科学化、民主化和现代化的思路肯定是越来越清晰了。
“恢复高考是我人生的转折点。我就是这个制度的受惠人之一,我们应该让这个制度更加完善。”采访中,高鸿源不断重复着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