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宜春
20世纪20年代以后的大众教育运动,是对长期以来科举制度精英化倾向的一种扭转;提倡教育的大众化,是那个时代大多数教育家的一个基本观点,这在乡村教育运动中和职业教育运动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乡村教育运动的代表人物有晏阳初、陶行知和梁漱溟等。晏阳初(1890-1990年),四川巴中人,1918年毕业于耶鲁大学,1923年和陶行知等人创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他认为,“中国的根本,不在城市而是在农村”。他在1930年成功创立了以一个县(河北定县)为实验研究单位的乡村教育模式,建立了平民学校和妇女学校,并建立了两个实验农场。针对农村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愚、穷、弱、私”的问题,他提出了针锋相对的四大教育内容: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他创立了三大教育方式,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他把乡村教育视为与农村发展经济、文化、卫生、道德等方面共同进行,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促进的系统工程。陶行知(1891-1946年),生活教育理论的创立者。1926年提出“教育必须下乡,知识必须交给农民”的口号。1927年,他创办晓庄师范,此后还创办过山海工学团、中华业余学校(香港)等。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提出“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他认为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教育要围绕生活展开,并为生活提供能动的促进作用;劳力和劳心要结合,主张把社会看作一所大学,要到社会大众中学习而不是搞“小众教育”。梁漱溟(1893-1988年),1928年在广州创办乡治讲习所,1929年在河南搞村治研究,1931年在山东邹平创山东建设研究院,广泛进行乡村建设理论实验。他指出,中国社会是乡村社会,中国文化的根也在那里。“教育的路,起点在乡村。”他在山东邹平建立“乡村组织”,希望实现新乡政,从而解决农村教育、政治建设和乡村建设三大问题,最终达到乡村精神的恢复。他主张乡村农民是主体,知识分子是推动力,知识分子和乡村农民要达到紧密结合。
职业教育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黄炎培(1878-1965),江苏川沙人。1917年,他联合国内知名人士蔡元培、梁启超、宋汉章等发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指出职业教育的目标在于:“为个人谋生之预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预备,为世界及国家增进生产能力之预备。”即职业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他指出,职业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职业教育的社会化,教育要重视与社会各界尤其是实业界的联系;职业教育必须面对平民,面向大多数的贫苦人,努力与民众合作。他强调:“职业无贵贱,贡献有大小。”他为职业教育提出了两个道德教育原则:“敬业乐群”和“劳工神圣”,而“手脑并用”、“做学合一”则是他提出的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