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实习记者 徐 凡
2009年5月19日,在庄严的党旗下,北京市第一零九中学学生、18岁的朱一凡庄严宣誓,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
从担任学生会主席、志愿者协会会长到奥运城市志愿者,直至今年5月当选为北京市“感动青春———寻找身边的道德榜样”的优秀中学生,朱一凡在2年多的志愿者服务中,用一件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一次次微笑帮助他人的举动,诠释着志愿者的含义。
与志愿者结缘
朱一凡上小学五年级时,北京申奥成功,学校发放了关于奥运会的知识问卷,其中有一道题“你知道什么是志愿者吗?”这是朱一凡第一次接触志愿者这个词。当他了解到志愿者就是帮助他人,不求回报时,当志愿者的梦想便在他心里扎下了根。
高一第二学期,朱一凡当上了学生会监察部部长。第一次任务是负责学校运动会场地卫生,他不停地奔走在体育场的各个角落,提醒同学们注意保洁,认真打扫场地卫生。整个运动会期间,朱一凡忙得顾不上观看比赛,虽然做的都是小事,但是能够服务大家、帮助大家,他心里很高兴。
学校要成立志愿者协会,朱一凡二话不说就报名参加了,而且幸运地成为首任会长。随后,他带领一零九中学志愿者们开始了志愿服务。冬天铲冰雪,手脚冻得生疼;夏天擦橱窗,热得汗流浃背。志愿服务使他认识到做一名志愿者不仅需要热情,还需要毅力。
由于表现优秀,他成为一名奥运城市志愿者。在崇文区体育馆路站点发放奥运宣传品时,当他真诚地向过往的行人送上小小的微笑圈、薄薄的纳痰袋,行人脸上的微笑让他感到满足,仿佛为首都文明尽一份力的信念从他的手中传递给了更多人。接着,他带领的第二批城市志愿者在红桥站点又进行了10天的志愿服务。这10天,朱一凡经历了阳光和汗水的考验,还接受了应急服务的培训,伤口包扎、人工呼吸、心肺复苏等项目不仅增加了他的专业知识,也使他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志愿者服务的真谛。
文化交流使者
志愿者精神就是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作为春节期间的常务站长,朱一凡从腊月二十八到正月初六,每天站在外面发奥运宣传单。没过几天,他就感冒发烧了。不管身体多难受,他都没有请过一天假,而且还替生病的同学顶班。
他请来了有名的剪纸艺人和泥人艺人前来表演,把现场气氛烘托得热热闹闹,吸引了很多群众。虽然天寒地冻,但任务的圆满完成使他的心里温暖如春。
2008年7月18日,奥运会开幕在即,他所在的学校负责3个志愿服务站点22个岗次的志愿者工作。这些岗位位于外国友人聚集的红桥地区,每天的志愿服务他都要全程跟随。那时正是他从高二升入高三的关键时刻。当很多同学在家中学习、休息时,朱一凡却天天在志愿服务中度过。
奥运会期间,朱一凡的志愿站点来了两位非洲朋友,看到了岗亭里有对参赛国的介绍,便和他聊起了非洲,还询问了一些关于中国的问题。两位非洲朋友最后拿着一凡赠送的中国结满意地离开了。“非洲与亚洲相隔万里,因为奥运会,因为身穿蓝色的志愿者服装,我们和这两位非洲朋友才会聚到一起,不同国家的人才有了相互了解的机会。”从此,朱一凡珍惜在岗亭遇到每一位外国友人的机会,总是尽量为他们提供帮助,并向他们介绍北京的景点或特色文化,成了文化交流的小使者。
愿成为永久志愿者
从迈进志愿者队伍的那一刻起,朱一凡就想成为这个队伍的永久成员。他经常被许多出色的志愿者的行动和事迹所感动。看着大家努力工作的身影,他身上就有了力量;看见求助者满意的笑容,他的疲惫便烟消云散。这所有的一切归于付出的快乐,归于助人为乐的幸福。
当偶然得知志愿者杨天慈上岗的那一天刚好满18岁时,他就和体育馆路团工委的孙婷婷老师商量,为她策划一场职员岗位上的成人礼。在上岗当天,区里的领导送来了用微笑圈组成的中国结,团委的老师送来了生日蛋糕。而他,早在很多天前就开始收集每一位志愿者对杨天慈的祝福语,并整理成册郑重地交到了她手上。这个坚强的女孩儿在收到大家的祝福时,一边看一边掉泪。她说,父亲已经不在了,她少了一位最重要的亲人的祝福,但是能加入到志愿者协会这个温暖的大家庭,有这么多的朋友和领导给她庆祝18岁的生日,她很感动……
在朱一凡和其他志愿者的带动下,这个温暖的志愿者大家庭吸引了越来越多成员,为他人服务、助人为乐的志愿精神已经传递到更多人的心里。每一次的相互鼓励,每一次的通力合作,每一次的任务完成,都是同伴们难以忘怀的记忆。
无论多么辛劳琐碎,每一次被帮助的人转身离去后,留给朱一凡的都是快乐、满足,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他也收获了自我价值实现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