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 韩 芳
科举考试在形式上标榜“唯才是举”,士子们因此多年征战于考场,渴望获得功名,实现其“朝为田舍郎,夕为天子臣”的梦想。然而,由于录取名额有限,“喜的必是金榜题名者,愁的则是名落孙山人”。为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士子们纷纷通过诗歌来描绘自己复杂多变、百感交集的心情。
唐朝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许多诗篇广为流传,其中不乏登科感怀诗和落第沮丧诗。
在科举仕途上,许多人并非一帆风顺,而一旦能够及第,洋溢在诗中的,则是一片融融的春意。诗人许浑在经历了几次落第后终于登科,写下了《及第后春情》:“世间得意是春风,散诞经过触处通。细摇柳脸牵长带,慢撼桃株舞碎红。也从吹幌惊残梦,何处飘香别故丛。犹以西都名下客,今年一月始相逢。”诗人姚合虽是名相姚崇的后代,也是经历了落第之苦后才中举。他的《及第后夜中书事》写道:“夜睡常惊起,春光属野夫。新衔添一字,旧友逊前途。喜过还疑梦,狂来不似儒。爱花持烛看,忆酒犯街沽。天上名应定,人间盛更无。报恩丞相合,何啻杀微躯。”表达了他的惊喜之情。诗人翁承赞进士及第后,也写诗云:“探花时间日偏长,恬淡春风称意忙。每到黄昏醉归去,经衣惹得牡丹香。”
及第固然令人欣喜,然而,更多的却是名落孙山者。在唐诗中,更多的是落第诗歌。陈子昂落第后失望之余,写下了《落第西还别魏四懔》:“转蓬方不定,落羽自惊弦。”诗人邵谒也留有诗篇《下第有感》:“尝闻读书者,所贵免征伐。谁知失意时,痛于刃伤骨。身如石上草,根蒂浅难活。人人皆爱春,我独愁花发。如何归故山,相携采薇蕨。”诗人李山甫在《下第卧疾卢员外召游曲江》写道:“眼前何事不伤神,忍向江头更弄春。”说明了诗人不敢面对明媚春景,怕触景伤情,徒增悲切。诗人常建在长安参加科考落第后,写下了著名的《落第长安》:“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
诗人孟郊两次落第后才得以登科,他有三篇诗歌充分表达了落第和及第的不同心态,是他悲酸苦恨和得意心情的直观反映。第一次落第后,孟郊写下了诗篇《落第》:“晓月难为光,愁人难为肠。谁言春物荣,独见花上霜。雕鹗失势病,鹪鹩假翼翔。弃置复弃置,情如刀剑伤。”其中,“弃置复弃置,情如刀剑伤”,写出了诗人科场失意的痛苦,内心刀割似的难受。第二次落第后,孟郊又写了《再下第》:“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表达了诗人忧愁苦闷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两度悲伤之后,孟郊终于经历了中举后的欢喜。他在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第三次应试,考中进士后,尽管年近半百,但按捺不住内心的得意与喜悦,写下了著名的《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首诗活灵活现地描绘了诗人中举后高兴的心情和得意的心态,明朗畅达而又别有情韵,千百年来成了意气风发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