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陈经纶中学教师 黄 杰
读书,是读书人的分内之事,是读书人永恒的话题,是读书人的身份识别码。渴望知识的人拥有了书籍,如同饥饿的人找到了面包。
可眼下,读书已成为一件很奢侈的事情,读书人正从阅读状态中淡出。太多的休闲替代品,让读书不再是人们业余的首选。太多的垃圾读物,让还来不及培养出自己读书品味和志趣的读者大倒胃口。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没有闲暇,人们在苦苦追求闲暇;有了闲暇,人们不知道如何打发闲暇,闲暇成了无聊的代名词。闲暇教育应该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读书应成为闲暇教育的重要内容。读书如果能成为大多数人度过闲暇的主要方式,该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啊。
都知道读书的好处,可就是没有时间读书。其实,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是有的。三国时代的教育家董遇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他希望他的学生利用“三余”时间来读书。宋代文豪欧阳修说:“余平生所做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三余”、“三上”的佳话说明了“没有时间”一说的苍白。只要你有心读书,即使每天15分钟、半个小时,一周下来,一月下来,一年下来,也能积累很多东西。
念高中时,有位气质高雅的女生写了篇《读书乐,乐在其中》的作文,作为范文在年级宣读与传播。文辞的优美,构思的独到,意境的悠远,无不打动只体验过读书之苦而未享受过读书之乐的学生。现在想来,在残酷的升学竞争面前,没有多少人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那不过是漂亮女生为了作文的高分而发出的无“乐”呻吟。令人遗憾的是,20多年过去了,中学生的读书之乐还是无从寻觅,甚至情况变得更糟了。
读书让我感受到了上大学是件好事。大一懵懵懂懂,天天读老师推荐的阅读材料。大二时听中文系一位先生讲莎士比亚,找来读读,发现莎士比亚挺对自己的口味,于是一发不可收拾,遍读了莎士比亚的喜剧、悲剧、历史剧,后来又读了十四行诗,一遍不行,再来一遍。后来一位师兄说林语堂也不错,我就抛弃莎翁,转而亲近林氏。原来才知道《吾国吾民》是这样的,《生活的艺术》很有艺术,接下来就读了《苏东坡传》、《赖伯英》、《京华烟云》,再下来就下决心读完全集了。当时学校图书馆有一套台湾版的全集,可是只借中文系的师生。管理员见我爱不释手,有空就来,软磨硬泡,最后硬是高抬贵手,满足了我的愿望。读书,让我的大学生涯成了美好的回忆。
不知哪天起,突然发现自己读书的兴趣有了很大的变化。小说看得少了,散文也很少读了,历史方面的东西看得多了。老北大、老清华、老武大、西南联大之类的校史,发现了就会找来翻翻,慢慢发现那么多如雷贯耳的名字,蔡元培、胡适之、傅斯年、罗家伦、顾颉刚,能读点他们的东西该多好啊。翻开他们的集子,才知道自己的浅薄。这些大家的作品,除了日记和通信及散文能读懂,其他专业文章,自己几乎都看不下去。能读懂大师和大师作品的人越来越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