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

发布时间:2010-06-17 期号:
  近日读朱淑真的《断肠诗集》,书中有“纵有灵符共采丝,心情不似旧家时。榴花照眼能牵恨,强切菖蒲泛酒卮”一诗,诗名《端午》。随即对将要到来的端午节的来历产生兴趣。
  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它由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主要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曹娥救父、插艾蒿、挂菖蒲、喝雄黄酒、配香囊、吃粽子、龙舟竞渡等。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我国民间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并从2008年起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做以下介绍:
  千载招魂悲楚仕,万人抚卷叹离骚——纪念伟大诗人屈原。每到端午,人们在吃粽子、赛龙舟的同时就会记起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并由此追怀他高尚的人格: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对百姓怀抱的深切同情——“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对理想的不懈追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纪念伍子胥。端午节是为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这一说法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伍子胥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后来,吴国太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的另一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孝感动天的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14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17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还有的说是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在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在中国的历史传统中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按照《易经》等典籍记载,阴恶从五而生,五月五日恰恰是阳气运行到端点的端阳之时,这种日子恶疠病疫多泛滥,因此,这一天人们便插艾叶、挂菖蒲、喝雄黄酒、配香囊等,以驱邪辟邪、保健健身。这当然是另一种传说了。
  现在流传下来的端午节时吃粽子、赛龙舟,是两千多年前屈原投江之后,后人在打捞屈原遗体时逐渐演变的纪念方式。人们在江中撒米是为了让鱼吃饱后避免食屈原遗体,打捞屈原要用船,船多了自然形成竞争,于是比赛逐渐展开,至于龙舟,则更晚一些。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