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的中举与叛逆

发布时间:2010-04-09 期号:

北京市育英中学高级教师  齐丽娟


  李贽,16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他以博大精深的学识、深邃叛逆的思想、特立独行的个性被记入史册。
  李贽生活在明朝后期的一段极黑暗的时代,八股取士极其僵化,只考四书五经,死背经典,不得自由发挥,所有晋身士子不过是“誊录生”而已。尽管如此,自古以来一贯奉行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信条,已深深烙入每个读书人的心灵深处,而读书人的出路仅一条:科举入仕。
  李贽作为家中长子,肩负着“光宗耀祖”的重任,自然也承担着解决吃饭养家的责任。苦熬苦学之后,25岁的李贽考中了举人,家庭境况使他选择了做最低级的地方官,在他自己看来,一为做事,二为稻粱谋。从此一路走来二十余年的宦海生涯,尽为清一色的“冷”官,即使是在云南姚安知府任上,伴随他的仍是清贫、廉洁、尽职和造福百姓。
  经历太多,看尽了官场险恶黑暗,正直和叛逆的禀性激发了他作为斗士的战斗精神,他毅然选择了孤独。离任时54岁的李贽,依然清贫,卸任后只得靠朋友接济为生,最艰难时有几天无米下炊。但他的财富又令世人艳羡:满腔的斗志、满腹的才华、满脑的睿智和姚安人民对他的眷恋——“士民攀卧道间,车不得发”。
  他何以如此受人瞩目?
  一是敢于挑战权威。李贽认为道学家崇尚的“经典”是骗人的。在世人都把孔子奉为“圣人”的时代,他却说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人皆可以为圣”。这不啻为一颗石子丢尽寂静的深潭,激荡起世人心中的层层涟漪,具有解放思想的作用。
  李贽提倡男女平等,反对歧视妇女。他宣称“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主张婚姻自主,赞扬汉代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是“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李贽忧国爱民,赞扬革新人物。他敬佩当时有作为的政治革新家张居正,称他为“宰相之杰”;盛赞秦始皇为“千古一帝”,“掀翻一个世界”;肯定武则天的知人善任和爱民。
  二是抨击虚伪道学。李贽指斥道学家们的虚伪是“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他抨击那些“开口谈学,便说尔为自己,我为他人,尔为自私,我欲利他……”但内心却“自朝至暮,皆为自己身家计虑,无一厘为人谋者。”李贽认为每个人都有私心,“虽大圣人不能无势力之心。”“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是人的正当私欲。他愤慨地斥责假道学家是“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的衣冠禽兽。
  三是勇于剖析自我。李贽是一位不羁之才、思想大家,他视野的开阔、思想的开放、胸襟的博大,造就了一个敢于剖析自我灵魂、暴晒于众目之下的“狂猖”李贽。他说:“余五十岁前,真一犬也。”意思是说自己五十岁之前像条狗一样,人云亦云,“前犬吠影,亦随而吠之。”就像“矮子观场,随人说妍,和声而已。”
  他的这些行为主张无不撞击着封建正统的道德底线:尊孔读经、男尊女卑、等级至上。李贽骨子里充满了一种反叛意识,虽然他的某些所为未必完全正确,但其思想的宝贵价值就在于质疑。当一个民族不再崇尚权威,当独立思考、开拓创新成为一种常态,这个民族的未来一定是不可战胜的。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