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副教授 杨春俏
诗歌是中国古代居于正统地位的文体,是文人士大夫应试、应制、应酬的基本技能。在这种背景下,读书人不但在严肃正规的学习中努力熟悉韵书,而且将专业知识融入日常生活,创造出以韵书为基础的游戏,使游戏成为学习的延续。
生活在南宋末年的赵与时在其《宾退录》中记载了“击鼓射字之技”,生活于元末明初的陶宗仪在其《南村辍耕录》中记载了“拊掌射字之法”。二人生活年代相差百余年,而所记游戏在性质、原理及玩法上却基本相同:均以古代韵书中的反切注音法(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一个汉字注音)为基础,以诗句分别代替反切法中的反切上字(被切字的声母)与下字(被切字的韵母),参与游戏的人需要熟记这些诗句,并且根据鼓点或拍掌次数的提示,迅速猜出对应的是哪个字。此处仅对《南村辍耕录》所载“拊掌射字之法”进行介绍。
这一游戏的基础是七言诗12句,每句一行,前四句代表字母(相当于现代汉语拼音中的声母):
轻兵平明逢兴征,
经迎俜停应成声。
清澄星晴丁檠盈,
能称非精零汀橙。
后八句代表叶韵(相当于现代汉语拼音中的韵母):
东蒙钟江支兹为,
微鱼胡模齐乖佳。
灰咍真谆臻匡亏,
元魂痕寒欢关山。
先森萧宵爻豪歌,
戈麻阳唐耕斜荣。
青蒸登尤侯车侵,
潭谈盐添横光凡。
游戏的参与者应在三人以上,其中两人是相互配合的一组,是被提问对象;另一人向其中一人出示文字,是提问者(类似现在电视节目中经常采用的游戏方式)。两人组中看到文字的人需要迅速拆分出该字的字母与韵部,并根据诗中规定,用击掌方式,将声、韵、调传递给看不到文字的搭档;他的搭档则要分辨击掌的次数与节奏,将击掌的声音与节奏还原成文字,说给在场的人听。例如“春”字,反切上字是清,在第三行第一字;反切下字是谆,在第七行第四字。二人组中负责拍掌者要将该字反切,并根据诗句,将反切上字与下字分别转为掌声(前三后一,稍停,又前七后四)。听到掌声者要弄清楚“前三后一”意为“第三行第一字”(清),“前七后四”意为“第七行第四字”(谆),并由“清谆”切出“春”字。
陶宗仪特别强调参加游戏的人都要非常聪明、反应敏捷,要牢记诗歌、烂熟于胸,还要对反切法非常熟悉,这样才能在酒酣耳热之际、众目睽睽之下默契配合,迅速准确、连续不断地完成韵字信息的构建、传递、解析与还原工作。
赵与时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生活于南宋末年。他说自己并不清楚“击鼓射字之技”始于何时,在他生活的时代,这种游戏主要流行于中下层文人之间,而这些人正是参加诗赋考试的主力军,熟记韵字是其必备的基本功。而在经历了元末明初兵荒马乱的陶宗仪看来,“拊掌射字之法”具有超越市井俗态的高雅意趣,是天下太平之日、士子优游无事之时“以取一时之笑乐”的游戏,“鼙鼓之声震天,干戈之锋耀日”环境中的文人根本无暇留情于此。而对于今人来说,二人的记载,为我们想象古代读书人的学习与生活,提供了生动形象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