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科场中的以诗赎帖

发布时间:2010-01-25 期号: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副教授 杨春俏


  唐代进士科考试,明显经历了一个由易而难的过程。唐初止试策,太宗时加读经史一部,高宗时又加试杂文二篇,从而形成三场考试的定制。至玄宗天宝初年,进士科考试变成首场帖经(有点类似现代考试的填空题型,试题一般是摘录经书中的一句话并遮去几个字,要求考生填充)、二场试文和赋、三场试策的次序,而且逐场去留,因此首场帖经显得至关重要。
  应进士试者多为文章词华之士,背诵经书是他们的相对弱项;而且考官或出于对命题难度的追求,或出于对偏题怪题的爱好,经常故意选取经书中“年头月尾、孤经绝句”等难以准确记忆与联想之处命题。很多长于诗文的举子屡屡因帖经失利铩羽而归,“至有白首举场者”,因此帖经被举子视为“大厄”,是他们最害怕的一场考试。
  天宝初年,达奚珣和李岩相继知贡举。为了补救帖经贻误人才的弊端,他们采取了以诗赎帖的通融举措,就是对于那些文章享有盛名,但帖经成绩不理想的举子,允许他们另外作诗来赎救帖经的失利。这种灵活的权宜之法收效显著,使得一些有才之士逃过了帖经的劫难。天宝十一年(752)杨国忠代李林甫为相,又接受孙季卿的建议,将进士科首场帖经、次试杂文的顺序改为“先试杂文,然后帖经”,进一步减弱帖经给举子造成的障碍。可惜不久之后,对帖经通过率的要求从十道题“通四”提高到“通六”,帖经的难度重又增大,举子仍以帖经为厄,因而以诗赎帖频繁应用于中晚唐科场,唐代宗大历九年(774)阎济美以《天津桥望洛城残雪》诗赎帖的事例堪为典型。
  阎济美曾经两次参加进士考试,均因杂文(此时专考诗赋)成绩不理想而落第。第二次落第,即将离开京城时,他写了一首六韵律诗献给主考官王侍郎:“謇谔王臣直,文明雅量全。望炉金自跃,应物镜何偏。南国幽沈尽,东堂礼乐宣。输今游异士,更昔至公年。芳树欢新景,青云泣暮天。惟愁凤池拜,孤贱更谁怜。”考官览诗之后,问明他是因诗赋而被黜落,“赧然变色,深有遗才之叹”,并且安慰他说:“所投六韵,必展后效。足下南去,幸无疑将来之事。”意思是许诺下次考试时会格外关照他。
  阎济美第三次赴试时,顺利通过首场杂文考试。到了帖经环节,他直接走到主考面前禀告说:“某早留心章句,不工帖书,必恐不及格。”主考官说:“可不知礼闱故事,亦许诗赎?”于是让他赋《天津桥望洛城残雪》诗(按:唐代宗永泰元年至大历十年,因时艰岁歉,京师米贵,因而在上都长安与东都洛阳分别举行礼部考试,以缓解应试举子云集长安而造成的压力。阎济美大历九年在洛阳参加考试)。阎济美只写出“新霁洛城端,千家积雪寒。未收清禁色,偏向上阳残”四句,天色已晚,主考官催促交卷,他就对主考官说:“天寒水冻,书不成字。”主考官看了他所完成的四句诗,称赏再三,阎济美就这样以半首诗抵赎了帖经考试,顺利考中进士。
  晚唐著名诗人温庭筠在《乾馔子》一书中以阎济美自述的口吻,详细生动地记载了这一科场佳话的始末经过,为我们了解中晚唐科场中的赎帖现象提供了大量细节支持。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