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真情守候

发布时间:2010-01-11 期号:

北京市第四中学高三生  张玮琦


  我认识季老是从那个妇孺皆知的故事开始的。老人身着中山服,背着手静静地站在几件行李旁的画面,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在将近一个小时的等待中,当时身为北大副校长的季先生并未露出半点不悦,而是尽职尽责地看管新生的行李。这种谦逊与负责,使我佩服,也引导我一步一步踏入季先生朴素又丰富的世界。
  季先生的散文,至深至切地打动了我。在看似平淡的文字中,先生像一位老师,亲切地教导着我;先生像我的朋友,真诚地与我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先生又是一位平凡勇敢的老人,把一生真实的故事讲给我听。他的《清塘荷韵》就讲述了又一种等待。与《荷塘月色》浓墨重彩地描绘荷花千姿百态的美不同,这篇文章着重于作者伴随荷花从无到有,从弱小到繁茂的成长历程。
  季老将洪湖带回的莲子,投入“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清塘,每天都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从一开始对“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期盼,到第一年深秋“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的失落;从第三年“五六个叶片卧在水面上”的小奇迹,到最终没有结果的灰心;再从第四年发现荷叶跃出水面的狂喜,到最后坐看“池花对影落”的闲逸。无论是失望还是喜悦,他把等候、期待的真情描写得淋漓尽致。
  “淳朴恬澹,本色天然,外表平易,秀色内涵”是先生对文章风格的追求之一。而先生在做人上怀有的真情,是我敬仰的另一方面。
  我想先生最用心守护的,不仅是对吐火罗文、印度学的研究,而是锤炼一生的情操;先生真切等候的,不只是以儒学为中心的国学复兴,而是人们对把“国内各地域文化、五十六个民族的文化甚至后来融入到中国文化的外来文化”都包括在内的“大国学”的钻研与热爱;先生真心期待的,不是我们为他戴上桂冠,而是我们,这一时代的主角,在受到他的感化后成为心中有爱的中国脊梁。
  先生在朗润园前的荷花,被人们称作“季荷”。先生也是荷吧!不过他不是红艳欲滴的荷花,而是一粒莲子,是埋藏在淤泥中不烂的莲子,是经历了大起大落却依然用真情守候着大爱的莲子,是带给荷塘“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莲!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