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博士生 蒋 波
我国古代有很多清贫而苦学成才的读书人。他们有的生活极其艰辛,苦读养志;有的通过“勤工俭学”的方式完成学业;也有的边读书边“创业”,比如东汉开国皇帝刘秀,读书期间就做过生意。
众所周知,刘秀是西汉皇室后裔,不过到他这代家境早已不再显赫。他小时候入学启蒙阶段家里尚能支付费用,后来到长安求学,跟随经师学习《尚书》等儒家经典,经费就开始捉襟见肘了,史书说他“资用乏”。学费、生活费这些东西没有着落,当然无法继续学习。千里迢迢来到长安,半途而废回老家南阳,刘秀又不愿意。这个时候,刘秀竟然想到了做生意。他一开始干的是合伙生意,与同窗好友凑钱买了一批驴,然后租出去,以此营利,“与同舍生韩子合钱买驴,令从者僦。”(《东观汉记》卷一《世祖光武皇帝纪》)“僦”就是“租赁”的意思。
我们不得不佩服刘秀的胆识与经济头脑。其一,在经学盛行的当时,读书人对于经商一事并不感冒,甚至有些刻意抵触。因此刘秀做生意,尤其是边学习边经营,多少有些吃螃蟹的意味。其二,京城长安商业较为发达,从事出租有较大发展空间,而且当时从事出租的人并不多,刘秀敏锐地看到了这一商机。其三,从事出租,时间成本较少,不影响自己的学习,既可赚钱又能求学,何乐而不为?
从后来史书的记载来看,刘秀的合伙出租效果还不错,至少可以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及需要,“以给诸公费”。
据《东观汉记》的叙述,刘秀在长安读书期间不止做了合伙出租这一门生意,而是多种经营。其中另一个行当是“买蜜合药”,即制作中药药丸,然后兜售出去。
对于长安勤工俭学式的生意经历,刘秀后来没有做过多的回忆,也没在公众场合刻意提及。但是,史学家对他这段故事以及对他本人后来的影响,有一些分析,“因学世事,朝政每下,必先闻知,具为同舍解说。”也就是说,刘秀的社会实践让他较早接触了社会,并从中培养了关心世事的意识,而不是做一个书呆子。这方面,对他能在两汉之交的各支起义队伍中迅速崛起,并最终凭借出众的能力建立东汉王朝,无疑起到了某种潜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