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 杨春俏
自乾隆二十二年(1757)会试增试五言唐律,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下诏废除诗赋考试,142年间计行会试67科。科场诗以美颂为主旨,褒扬时政、鼓吹休明、写景咏物是其主要题材;有5道诗题或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时事,隐约可见时代在科场的投影,在此略作介绍:
《赋得老当益壮》得“方”字 这是乾隆五十五年庚戌恩科试题,语出《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本年恰逢高宗八旬万寿,“老当益壮”是为这个举国同庆的盛典特意选择的题目,志气豪壮的老皇帝自然收获了士子们冥思苦想、精心结撰的无数溢美之词。
《赋得闰月定四时》得“和”字 这是乾隆六十年乙卯恩科诗题,语出《尚书·尧典》“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是尧帝对负责天文历法的羲、和的指示。古人所用阴阳历一年的长度与回归年相差近11日,因而必须通过“置闰月”来协调二者之间矛盾,避免出现天时与历法不合、时序错乱颠倒的现象。古代统治者讲究“天人合一”,重视历法的政治意义;“无闰时不定,岁不成”,不仅影响生产生活,更会在观念上威胁统治秩序,因而“置闰以定四时”受到历朝统治者的高度重视。“乙卯”本非会试年份,但因乾隆帝将于次年履行“内禅”承诺,传位太子颙琰,因而特开恩科。大权在握的皇帝主动退位,这是远古传说中才有的盛举,尧帝恰是这一美政的开端;本年恰恰闰二月,故以尧帝所言的“闰月定四时”为题,以意味深长的“和”字为韵,乾隆归政之举被提升至顺应天道、取法圣王的新高度。
乾隆朝时事题洋溢着喜庆气氛,道、咸年间的时事题,却笼罩着战乱忧患的阴影。
《赋得以礼制心》得“诚”字 这是道光十三年会试题目。此前两年,水旱灾荒,各地乱起,清廷忙于“剿匪”。此题出自《旧唐书》,认为安禄山反叛的原因是“天子之独尊,与国忠之相忌”,“不能以义制事、以礼制心”。此题传达了统治者以史为鉴、用教化手段平复叛乱的意图。
《赋得师直为壮》得“平”字 这是道光二十一年恩科题目,语出《左传》“师直为壮,曲为老,岂在久乎”。此前一年鸦片战争爆发,本年二月,英军攻陷虎门炮台,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殉难,形势万分危急,朝中分为和、战两派,相持不下。道光帝以《师直为壮》作为会试诗题,不无给自己鼓气的意味。
《赋得聚米为山》得“波”字 这是咸丰十年恩科试题,语出《后汉书·马援传》,讲的是马援“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势”、为光武帝刘秀进献破敌之计的史事。此题的时势背景是业已持续十年之久、几乎动摇清廷统治基础的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剿匪”此时已颇见成效,以“聚米为山”典故命题,显然是将其比作汉代伏波将军马援,以此彰显朝廷对作战前景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