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的“醉翁”之缘

发布时间:2010-11-03 期号:

赵 春


  宋仁宗庆历五年十月二十二日,滁州新任知州走马上任。在当时,这位知州是一位妇孺皆知的人物,他的名字叫欧阳修,即便在今天看来,这个人的名字也一点不陌生。
  或许是因为当时已有“名人效应”,欧阳修在短短两年又四个月任期内,给滁州城带来的是一笔受用千余载的文化财富。可以说,欧阳修用他的如椽之笔,为滁州勾勒出了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富矿”。埋藏在地下的富矿终有开采殆尽的一天,而文化的“富矿”,却是越古老越熠熠生辉。
  作为政治家兼文人的欧阳修,一方面运用他娴熟的政治才能,把滁州城里里外外的政务打理得井井有条,让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在这个基础上,欧阳修也没有忘记纵情于山水之间,如神仙般享受快意人生。四面环山的滁州城,四面都有好风景,而城西南的丰山和琅琊山景致尤其幽美。欧阳修到滁州的第二年夏天,在丰山游玩时偶遇一眼山泉。他围着泉水转了几圈,把它上下左右打量一番,忽然拍手大笑:“好泉,好泉!”一个享誉千年的名胜,就在这赞叹中诞生。回到衙门后,欧阳修做了三件事,一是将此泉命名为“幽谷泉”并加以兴修,二是在“幽谷泉”旁加修“丰乐亭”,三是在一山之隔的地方再修“醉翁亭”,几处美景修成后,原先只有自然之美的滁州西南两山顿时充满了人文气息。
  真正的点睛之笔还在后边,在一泉两亭修建完毕后,文兴大发的欧阳修为两座亭分别作出《丰乐亭记》与《醉翁亭记》。由于这两篇文章,尤其是后者写得漂亮之极,因此在当时的社会上引起了轰动,据《滁州志》记载:当时寺院里的僧人用毡子打碑的方法刻印《醉翁亭记》,由于远近的人们争相求购,以至于寺院仓库里的毡子全都刻尽,僧人不得不把自己睡觉用的毛毡用于刻印。全国各地的商人途经滁州,都纷纷求购这篇文章,这是因为这些商人们路经收费站时,只要双手将这两篇文章奉上,就可以获得“免税”待遇。作为庆历年间的“畅销书”,《醉翁亭记》可与当年造成“洛阳纸贵”的《三都赋》媲美。
  字字珠玑的《醉翁亭记》,在今人看来,其文学魅力依旧,从那飘逸的文字中,不难看出当年的欧阳修徜徉于青山碧水、畅饮于泉间亭上的那份闲适与安然。文中那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堪称千秋绝唱。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