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附中高二生 孙宇童
经典的文学作品往往都有其独特的味道。1997年,一部极富个性的小说《哈利·波特》在英伦诞生,从此开启了魔幻文学的新纪元:奇异羽毛笔书成的梦,智慧的魔杖点亮的光,神秘的森林圣洁的兽,黑色的帷幔岁月的门……且不说引人入胜的情节发展,也不谈与近代历史的巧妙勾连,单是背景渐渐展开,人物依次出场便已如重重魔法般成就了《哈利·波特》的卓尔不群。
第一重魔法呈现给我们一个亦真亦幻的背景环境。宽屏移动电视上转播着魁地奇球的赛事,车水马龙的都市中响起白色雪枭的长鸣,闪光灯密集的声响划破工业时代的浓雾,通往魔法学校的旅程就这样开始——固然在风格上与一些经典的魔幻作品一脉相承,《哈利·波特》却在古老与现代、真实与幻想之间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将对历史的追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梦幻的期冀完美结合。
第二重魔法带我们结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哈利·波特》秉承了传统英伦文学的英雄浪漫主义色彩,其中的人物却并非千篇一律的“英雄”。主人公哈利勇敢无畏,过度的轻信和倔强却时常成为他的软肋;他的铁哥们儿罗恩忠诚开朗却有些自卑,帮助哈利战胜黑暗势力的过程,亦是他渐渐成长、战胜自己的过程;女巫赫敏温柔聪慧,过度追求完美的性格却让她对自己和他人都堪称苛刻……小说中的他们,不是熠熠生辉的救世主,而是寻常得仿佛邻家少年,因为有个性、有缺点而显得格外真实和可爱。
《哈利·波特》的魔力从何而来?一向追求个性独立的“魔法妈妈”J·K·罗琳既无意模仿《魔戒》般史诗巨制的宏大或是《纳尼亚传奇》中绝世法术的瑰奇,亦不落入许多当代作家盲目追求人物行为之怪诞、故事情节之离奇的窠臼,而是将《哈利·波特》定义为成长小说,将平凡的爱与青春作为作品的核心主题。因此,《哈利·波特》的魅力不仅停留于旋转的楼梯、冒泡的魔药和会飞的扫帚,而更体现于新生迷路时的惊慌、小妖精窃药成功的狂喜和年轻女巫带领球队赢得比赛,轻轻跃下扫帚时兴奋的泪水和甩起的一头红发。当绚丽的魔法、神奇的咒语与小巫师们的成长紧密相连,每一支杖尖的闪光都有了撼动人心的力量。
《哈利·波特》能在众多的魔幻小说中独树一帜,与那位总是微笑着的“魔法妈妈”不无关系。是她将自己的成长与人物的成长融为一体,让我们也真切地感受到那一路上的欢喜与疼痛感:在善恶的交锋中坚守正义的信仰,在生死的选择前感悟友谊与勇气,在寒冬的拐角处邂逅温暖与希望,在孤独的黑暗里守望最美的黎明……纵使历尽艰难,她对生活的爱与希望从未泯灭。乐观的心态和坚强独立的个性是她最具魔力的羽毛笔,助她书成绚丽的魔界与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