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多家资源单位  2000多门劳动课程 北京建成家校社协同劳动教育体系

发布时间:2023-10-26 期号: 1731期

700多家资源单位  2000多门劳动课程

北京建成家校社协同劳动教育体系

北京考试报讯(记者 许 卉)  设计智能灌溉系统,打造 “葫芦乐园”,制作中药香包,描摹京剧人物脸谱……10月20日,北京市中小学劳动教育总结推进会暨密云区劳动教育工作现场会召开,在密云区学生劳动教育素养展示及基地课程展示上,学生用作品展示了对劳动课程的喜爱和期待。

记者从现场会上了解到,通过政策持续推进、实施多方协调、教研跟进指导、成果推广应用等多种方式,北京市已逐步形成富有地域特色、凸显学校特点的“家-校-社”协同劳动教育体系,同时还配备了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各区针对学生兴趣、爱好,实现劳动课程面向全体学生、课后劳动服务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的多层次劳动课程体系。初步形成聚焦学生劳动素养发展的“教-学-评”整体构建与实施的劳动课程实施策略,将素养培养渗透到从备课、上课,到学生学习与体验,以及成果展示与交流的各个环节。实施了市级学工学农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强化劳动教育基地建设,发挥北京市社会大课堂作用,700多家资源单位为学生提供了2000多门劳动教育实践课程。

在交流发言环节,北京市少年宫、东城区教委、密云区教委以及首师大附中第一分校、门头沟区军庄中心小学、清华附中昌平悦府小学、密云区劳动研学基地七个单位从不同角度分享了劳动教育的经验做法。北京市少年宫依托平台资源优势,先后开发了5个系列、共计29门劳动教育融合课程,组织实施了8大项市级有关劳动教育的学生活动。东城区制定综合性劳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把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依据,指导学校将公益劳动和志愿服务课时、职业体验纳入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密云区借力区位优势,加强劳动教育资源开发和劳动研学实践基地建设,打造“基地共同体”,开发“精品课程路线”;并进一步探索生物、地理、历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创新,推进新中考改革。首师大一分校通过构建劳动“四修”课程体系,聚焦“耕读”劳动教育,探索出家庭“微农场”、室内“蔬菜种植”等德智体美劳互相融合的大课堂。

   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李奕要求,下一步要强化组织领导,在统筹规划上下功夫,整合区域内教育资源,完善家校社合力推进机制,把劳动教育与中考改革、“双减”提质增效等一系列教育改革相结合。“我们要加强劳动教育的体系化、系统性构建,形成对内对外的新型劳动教育的资源观和环境观,在校内要跨越学科边界,渗入到教育教学的基本环节,对外要跨出校园边界,渗入到整个区域的资源环境中。”李奕说。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