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成密云学子“行走的教室”

发布时间:2023-07-05 期号: 1717期

绿水青山成密云学子“行走的教室”

 

把课堂建在

绿水青山间

带学生走近家乡的山川、河流、植被、物产等,密云区各校依托区域资源,构建开放的生态学习环境,实现学科教学与生态文明教育的深度融合。

“实践课程让我明白了建设生态文明这个命题很大,它是保护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建设生态文明又很小,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人人养成保护生态环境的好习惯,就能守护好这片青山绿水。” 北京市密云区太师庄中学学生王馨懿说道。太师庄中学每年都会在清水河畔开展形式多样的多学科融合的生态文明教育实践课程。年级主任王海梅介绍:“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体验,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搭建‘行走的教室’,让每名学生在行走中认识社会责任,让生态文明教育内化于心。”

在长城脚下描绘家乡美景、清水河畔探寻白天鹅习性、流苏树下诗词飞花令……目前,把课堂建在绿水青山间,已经成为密云区各校的常态,也是其对于生态文明教育达成的共识。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密云中学开展了保护古树名木调查实践课程,同学们在行走间学习了解古树现在的生长状况,评估古树的健康状况,对古树周围不同距离点位的土壤进行数据检测。学校党总支书记李文平介绍,学校以地理、生物、历史、政治等多元融合的生态课程群建设为载体,通过灵活多样的学科探究,深挖得天独厚的区域资源,广拓学生发展的场域边界。

北京市密云区北庄中学结合北庄地区地理环境和自然、历史文化资源,从2015年起便设计开发出了“知北庄、爱北庄”综合实践课程,带领学生先后完成了走进黄岩口、走进干峪沟、走进大岭和环清水河四条生态远足实践课程路线,地理教师沿途引导学生观察北庄特有的丹霞地貌;历史、生物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沿途植被情况和长城、墩台、关口等历史遗迹……

让生态文明

蕴于课程中

三年来,密云区各学校依托密云独有的地域资源,普遍开发了特色生态文明实践课程。北京市密云区新城子中学开发“追逐第一缕阳光‘1+3’系列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课程”,太师庄中学在清水河畔开设了学生年年期待的“白天鹅”课程…… 密云区教师研修学院课程建设办公室主任张艳秋介绍,课程建设办公室围绕区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生态文明教育主题实践课程、生态文明教育实践路径、生态文明教育学校特色四个维度进行研究,提高师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引领师生践行生态文明行为。

“我的父亲从小就告诉,郝家大院是祖上传下来的,要保护好它,它不仅是我们家的,更是我们整个民族的。”新城子中学学生郝宏茹在向同学们介绍伴随自己长大的院子。这是新城子中学开展的跨学科主题实践课程“走进古堡忆往昔,流苏树下话今朝”中探寻吉家营古堡的一幕。同学们手拿任务单,找到吉家营城中的古迹遗存,绘制导游图,估测城楼基座长度、宽度和高度等数据。通过探究,了解流苏树所处地理位置以及所处气候类型,关注生态保护重要性及其生态旅游资源的优势。

将绿色思想

根植于心中

密云水库主要支流清水河是太师屯镇中心小学的生态文明教育实践课程基地。学生程羽鑫说:“我们会定期给清水河‘体检’,多年检测数据证明,清水河的水质正变得越来越好,每年天鹅、白鹭都会落在清水河。”

观鸟小组发现今年的天鹅与前两年的天鹅并不是同一类,前两年出现过疣鼻天鹅,今年都是大天鹅,鹅群中还掺杂着几只野鸭和鸳鸯。于是,“不同水鸟在同一水域中的关系”成为了新的探究课题。学校大队辅导员任海鑫介绍,这样的实践课程丰富了生态文明教育形式和内涵,让学生以“小科学家”的视野和角度,更加深入体会生态文明的绿色思想。

在第31届“世界水日”到来之际,密云水库中学的学生们再一次走进密云水库管理处,联合开展“守护生命之水 共建生态文明”实践课程。水务执法队员方军讲述了自己一家三代守护密云水库的故事,同学们深受感动。学生贾静雯感慨:“作为水库边长大的孩子,课程的开展更加坚定了我保护好家乡‘一盆净水’的信念”。

密云区教委主任杨福军说:“我们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教育进入课堂,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典范建设,将生态文明思想根植于密云学子心中。”

(北京考试报记者 宋 迪 通讯员  王玉梅)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