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墙壁的教室 不设门槛的大学
银发知播 感动中国
北京考试报讯(记者 许 卉)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颁奖盛典日前在北京举行,13名两院院士、大学教授和中小学老教师,共同获得“银发知播”集体奖。
“春蚕不老,夕阳正红。没有墙壁的教室,不设门槛的大学,白发人创造的流量,汇聚成真正的能量。”“感动中国”颁奖词这样写道。这些老年知识创作者平均年龄77岁,通过短视频和直播等形式传播科学和人文知识,感动了无数网友。
他们虽然高龄,却玩转网络,将晦涩难懂的知识,用轻松有趣的方式传递。87岁的海洋地质学家、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汪品先是首位在短视频平台开设主体账号的院士。汪品先院士曾因一个“溜了溜了”视频火了,他用当下时新的话语方式,讲解中国探索海洋的故事。67岁的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戴建业通过短视频讲解古诗词,如今粉丝已经超过770万。82岁的王广杰是一名山东退休电工教师,2020年起他通过短视频和直播等形式,科普物理和电工知识,吸引80多万粉丝。74岁的杨维云是安徽某中小学退休语文老师,因为在直播间教授拼音和汉字基础知识,受到广泛关注,她的学员中,很多是不识字的农村女性,因为在直播间学习认字,生活有了很大改变。
中国科学院大学3位博士生导师、1位校友均上榜“银发知播”, 他们分别是欧阳自远、蒲慕明、褚君浩和王渝生。
地球边上为什么会有个月亮?太阳系到底有多大?什么元素能解决能源问题?我国的探月工程为什么如此重要?这些年来,中科院院士、国科大博士生导师欧阳自远向每一个热爱天文知识的人做视频科普讲解。听他授课的人里有的是相关专业的研究者,有的是太空探索的爱好者,还有的是误打误撞进来随便听一听。无论对谁,欧阳自远院士都充满耐心地讲解,并能把枯燥的知识讲得既生动又通俗易懂。作为中国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把一生都献给了探月工程,如今,89岁的他依然选择发光散热,迫切地想把一生所学传递给更多的人。他说:“我年纪大了,但还是能适应一口气讲两个半小时。大家听得有意思,我就受到很大的安慰和鼓舞,也就不觉得累了。只有让更多的人保持一颗热爱科学的心,才能激发科学事业的无限活力。”
中科院院士蒲慕明的在线开讲主要普及神经科学与脑科学、意识是怎么来的、孤独症的治愈问题。在他妙趣横生的课上,经常会涌现一些新奇的提问:切断的神经可以再生吗?大脑可以移植吗?睡觉时意识去哪了?大家称他的课为“老蒲的课”,课程下的留言是这样子的:“提前十分钟就候着了,心激动地跳!”“我想上厕所,舍不得走怎么办?”“蒲老师让我正经的知识又增加了。”
“现在,你可以看见我,我可以看见你,是因为阳光或灯光照在我们身上,把光线反射到眼睛里面去。如果我们把窗户关掉,把灯也关掉,那你就看不见我了。”褚君浩院士通过网络视频为大家科普日常生活中“看不见的光”。 在他的理解中,科学家应该将对某一科学知识的理解,在脑海中生成一个动态画面,画面生成得越精细、越清晰、越流畅,那么这些科学内容就越有可能被更好地传播,被学科以外的人接受。他说:“科普可以影响很多人,这种成就感是实验室里难以获得的。”他有好几个优秀的博士生、博士后就是听了他的科普讲座后,决定来报考的。
“80岁老顽童带大家了解科技史”“六一快乐 小朋友是天生的科学家”……在王渝生的科普视频里,他与他的“小朋友们”聊中国古代的科技文明,也聊伽利略、开普勒和牛顿等近代科学的先驱人物。网友们评价王渝生既是满腹才华的“老夫子”,又是亲切可爱的“老顽童”。王渝生说:“我认为一个人应该童心未泯。因为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有一种好奇心和求知欲。科普不是小儿科,而是一门大学问。要把它当做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大学问来研究,这是一门艰深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