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所高校成立
双碳研究中心及实验室
北京考试报讯(记者 岳 阳) 由北京师范大学湾区国际商学院与深圳标准技术研究院共建的“双碳合作研究实验室”日前揭牌。这标志着高校双碳研究中心、实验室再添一员。
此次,北师大与深圳标准技术研究院共建的“双碳合作研究实验室”将在双碳、可持续发展与商业学术研究领域拥有深厚积累和创新成果。双方将以“双碳合作研究实验室”为起点,进一步发挥互补优势,不断探索产学研融合新模式,培育双碳技术管理复合型人才,打造政府产业双碳业务联合体,并通过共同搭建实验室、建设平台等方式开展双碳领域的研究与探索,推动双碳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与推广。
2022年4月24日,教育部印发《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从加快紧缺人才培养、促进传统专业转型升级、加强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等9个方面,明确22条主要任务和重点举措。同年8月17日,科技部等9部门发布《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提出推动国家绿色低碳创新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培养和发展壮大碳达峰碳中和领域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建设面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可持续人才队伍。
截至目前,已有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成立了相关研究院所。
构建“双碳”人才培养体系也成为今年全国两会中的热议词,全国政协委员、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表示,我国急需大量复合型交叉创新的“双碳”专业人才,拔尖人才培养势在必行。他建议,结合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规划,打破产业和教学之间的壁垒,推动建立学校、企业双导师授课模式,将企业所承担的重大科研项目引入学校开设的创新实践课程,或借助于高校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将学生引入面向“双碳”发展科研项目一线,将行业最先进的实验设备和技术融入实验教学,以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支撑高质量本科生和研究生多层次培养,开发项目式、案例式等新型教学方式,提高对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通过与企业共同打造实践平台,实现教学、科研、企业需求与“双碳”人才培养过程的动态融合。
此外,他表示,还要完善“双碳”引领的绿色低碳学科体系,深化学科绿色低碳内涵建设,加快碳金融、碳管理和碳市场等紧缺教学资源建设,编写和出版“双碳”系列教材;加速发展风电、水电、核电、氢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学科,大力推进能源学科与经济、管理、人文等学科交叉融合,积极培育与“双碳”相关的新兴学科方向,加快建设一批在线课程、虚拟仿真实验课程,树立学生具备科技前沿与国际视野的“双碳”工程实践思维,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综合素质,确保“双碳”科技人才培养与绿色低碳产业发展需求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