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篇科研论文共述
高校美育成果
北京考试报讯(记者 宋 迪) 56所高校参与的2022年北京市学校美育科研论文征集评选活动获奖名单日前揭晓。其中,104篇作品分获甲类论文(大学)一、二、三等奖。这是本市推动科研成果在学校美育改革和实践中的转化和应用的一次重要契机。
活动面向北京市各大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所及北京市教育系统内从事美育工作的人员。在此次共征集的209篇甲类论文(大学)中,《挖掘利用北京音乐文化遗产资源服务北京市学校美育建设》等22篇文章获得一等奖,还有30篇文章获二等奖、52篇文章获三等奖。同期评选的乙类论文(中小学及校外教育机构)中,《聚焦“双减”探索1+A+I美育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等441篇文章,在全市各区881篇征集作品中脱颖而出,分获一、二、三等奖。
在此次获评甲类论文一等奖的作品中,北京交通大学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建艺学院美育中心骨干教师唐然撰写的《数字时代的美育—高校艺术教育转型逻辑与实践》一文,基于对数字时代教育、学习特征,以及美育教育逻辑和教学理路的分析,结合学校建艺学院美育中心在《大学美育实践》课程中开展的“培知”数字化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论述了在实现美育和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时代要求下,工科院校通识艺术教育转型的逻辑和实施路径。
此次中国农大报送的5篇论文中有2篇获“甲类”论文一等奖。其中,《“崇农尚美”育人理念在新农科人才培养中的价值探索》一文,从农耕文明孕育的美学精神、新农科建设与美育的结合点两个层面剖析了新农科建设对高校美育的需求;从课程、实践、活动、展示、校园文化等方面阐述了中国农业大学以“崇农尚美”育人理念为指导,建设全时空美育浸润的高校美育体系的探索。另一篇《大中小学协同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与育人模式探索——以校园中的半亩棉田为例》则构建了以“校园中的半亩棉田”为载体,全年“二十四节气”为周期,大中小学师生“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协同共建共享、“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1+2+N+N”育人模式。学校本科生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将推进美育改革与实践工作,秉承大美育观,构建以“崇农尚美”为特色的中农美育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据悉,北京市去年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行动方案》指出,到2025年,北京市美育课程将全面开足开好,师资队伍配齐配强,评价体系逐步健全,基本形成大中小幼相互衔接、与其他教育相互融通、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相互结合、与家庭和社会美育相互促进的学校美育体系,促使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