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筑大学
“建赏北京-门楼中的印记”主题打卡活动启动
北京考试报讯(记者 邓 菡) 3月4日,北京建筑大学联合“通城记”小程序在北京老城保护更新基地启动数字文旅项目“建赏北京-门楼中的印记”主题打卡活动。活动邀请当地老街坊、中小学生、社会公众走进胡同街巷,品味经典门楼,以实地打卡与互动问答形式,让大家了解门楼文化,收集门楼元素印章,阅读胡同里的历史。
打卡活动从西四北头条起,至西四北八条止,这里是本市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完整保存了元大都时代的坊巷肌理与明清风格的四合院群落,是活着的“门楼文化博物馆”。此次活动共设置11个点位,每一个打卡点位都对应一枚印章,图案取材于该点位门楼中的一种文化元素。活动中的印章创意灵感来自北京建筑大学学生测绘成果,蕴涵着石刻花、门簪、石狮子、抱鼓石等建筑元素,经与通城记共同创意延展,以中国传统门簪的轮廓造型呈现,为门楼建筑的文化传播赋予更生动的内涵。
同期,在北京老城保护更新基地盖章现场, “西四北地区门楼文化展”在线上、线下同步展出,带领观众更深入地了解门楼历史和文化。北建大创新建设“数字化科普场馆”,运用全景影像采集技术,以三维化、场景化、年轻化的线上数字展馆形式,配合语音讲解,为公众提供高效便捷的线上观展服务。
据悉,北建大历史城市保护与发展创新团队系统整理分析西四北街区的人文遗踪,梳理出一份街区历史清单,并分类整理了西四北街区现存符合传统形制特征的209处门楼。北建大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办公室主任李雪华介绍,学校长期从事西四地区建筑遗产保护与历史文化的挖掘工作,开展了新街口地区红色文化挖掘与传承联合工作营、西四牌楼复原设计、基于图像的门楼建筑元素3D建模等一系列教育教学及课题研究。北京老城保护更新基地成立后以线下展览、线上数字化展厅等多种形式展示相关研究成果,收获了公众良好口碑。本次活动正是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展的建筑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实践。下一步,基地将继续推进西四门楼文化博物馆建设,深入挖掘西四地区文化,科技赋能提升游客体验,探索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活化新路径。
2021年10月,北京建筑大学与西城区新街口街道共建北京首个北京老城保护更新基地,旨在利用高校学科专业优势,在政府、高校、社区居民间搭建桥梁,围绕北京老城保护、城市更新、中轴线申遗等重点方向和居民诉求,与居民共谋共商共建。基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利用大数据、数字化技术创新实践形式,开展系列性科普展览、主题活动、公益讲堂、营建工坊四项内容赋能北京老城保护更新举措,落实《北京建筑大学服务北京建设人民城市三年行动计划》,助推城市高质量发展和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带动广大市民群众关注城市文脉保护更新,更广泛、更有效地激发凝聚群众为推动老城保护更新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