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高中特色课  让副中心课堂“燃”起来

发布时间:2023-03-01 期号: 1687期

这些高中特色课  让副中心课堂“燃”起来

 

在模拟政协课堂,学生可以亲身感受什么是参政议政;四季种植课上,你能亲手种植属于自己的那株植物并见证它的成长,感受生命魅力……2月25日,在通州区举行的教师研修中心(分院)第三届学术年会“普通高中特色课程建设”工作坊沙龙上,来自潞河中学、运河中学等多校教师分享了学校开展的特色课程案例。这些以学生为本,独具地域风格与学校优势的高中特色课程,彰显出副中心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态势。

 

 

模拟政协:参政议政话民生

 

受邀观摩各类市区政协会议、与市区政协领导专家的座谈、接受模拟政协培训、做优秀模拟提案展示交流……这些都是参与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模拟政协课的学生可享有的特色课程。

潞河中学自2016年7月成为北京市首批“模拟政协”实践基地以来,成立了模拟政协基地项目组,开发设计了相关的校本课程。学校思想政治教师蒋真铮介绍,模拟政协校本课程面向全体高中学生开设,共计20 课时,包含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两部分。这门课程通过紧密结合社会实践,讲清、讲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基本原理,帮助学生在理论学习、自主思考、社会调研、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践创新的能力。除了理论学习,学生还能亲身参与“社会调研”“模拟提案撰写”“模拟政协协商议事”等实践活动。

学生马菁晨感言,政协,这个只会在政治书和新闻中接触到的概念,常使学生感到遥远、神秘。似乎能够联想到的只有礼堂、会议。而在前面加上“模拟”二字,这一切就变得轻松、亲切多了。“富于感染力的演说、紧张的问题研讨,此刻我们都是模拟政协中的一名委员,共同商议一个个关乎国计民生的提案。在交流与碰撞中,我们展现了现代高中生的思想力、家国情,对于政协的认识也趋于丰富、立体。”马菁说。

截至目前,该校学生共提交模拟提案80余份,10余份模拟提案被政协委员选为素材带上市区两会。

 

 

中国书画:篆刻自己的艺术人生

 

在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中学的成人仪式上,校园围栏处挂着写满祝福语的小木牌,那上面印着的姓名章是学生们亲手篆刻的。几十个木牌的红色挂穗随风轻荡,寄托着学生们对未来的期许。

精致、充满文化味儿的姓名章是学生在运河中学高中美术特色课程上篆刻的。这门课为国家课程《中国书画》的校本化实施,以篆刻为切入点,旁涉书法、中国画以及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与技能。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开展具有美术学科特点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螺旋式上升。

运河中学美术教师肖智介绍,课程采用了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书画》模块的教材结构。同时,结合校情、学情,对统编教材进行了创造性使用。特别是课程第二单元将《方寸之间——篆刻闲章与姓名印》等内容具体化,融合书法、中国画以及其他美术模块元素。通过精选主题,结构化课程内容,学校完成“钤印青春”“铭记运河”“百草园”“我爱书本”“岁末留痕”“红色印记”等多个主题单元的教学设计。

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采用跨年级混班授课方式,差异化教学;以“小先生制”促进学生自主修习与讲习;以“自助式”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进程安排;倡导“综合型主题实践式学习”;推行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学习;采用“L-ADDER课程评估工具”,融评于教、融评于学,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四季种植:让学科真正融合起来

 

如何让课本上所学的孟德尔遗传规律照进现实,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通州校区的田地上种植好属于自己的那株植物?这是学生在四季种植课程中考虑的问题。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春播种—夏绽放—秋采收—冬孕育”的生命魅力。

在四季种植活动中,学生感受生命的神奇,探究科学的奥秘,从个体水平到细胞水平,再到分子水平,领略从宏观走向微观的精美与震撼。四季种植课程群的授课教师们,一方面通过种植实践劳动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增强对劳动创造幸福的理性认知和实践自觉;另一方面,通过与生物学科教育相融合,开展丰富多样的劳动实践,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正确劳动观,弘扬崇尚劳动的精神。

人大附中通州校区生物教师路遥表示,校园种植及劳动实践活动可使学生接受劳动技能教育,拓宽知识面,培养其爱劳动、学技能的情感。同时,在种植、环境维护与管理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可提高自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积极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四季种植课程实现了以劳树德,以劳创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的融合育人目标。

 

 

 

理通图鉴:绘制心中的地理图谱

 

“理通图鉴”课程是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通州校区在高中地理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中的探索。课程结构跨越初高中课程,包括数理和人文两大领域,形成了地理学科“内外循环功能互补”的学科课程体系。

该校地理教师信丽梅介绍,“理通图鉴”的课程设计符合学科特色,体现大单元教学设计。围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梳理整合必修课程与选择性必修课程的课标点,重组初高中地理教材的知识内容,构建体现单元思想、科学合理、图文互补的课程体系。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能够形成整个中学阶段地理的知识图谱,构建知识网络,提升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学科核心素养。

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发展。教师通过课程的设计能够更新课程观念、理清知识脉络、钻研学情,提升专业素养。此外,这门课程的独特魅力还在于学生深度参与课程开发过程,如图片的拓印,学案的编撰与校对等。这种亲自参与的成就感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北京考试报记者 孙梦莹)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