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将成师范专业必修课
北京考试报讯(记者 宋 迪) 北京市将扩大普通高等学校特殊教育专业招生规模,推动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开设特殊教育必修课程。这是记者从市教委日前发布的《北京市“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中了解到的。
《计划》要求,到2025年,各区均要建有一所从幼儿园到高中全学段衔接的十五年制特殊教育学校,并根据不同学段、不同专业配足配齐特教教师,继续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双学籍制度。各区将扩大普通高中入学机会,发展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加强学前特殊教育建设,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其中,有能力、有意愿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残疾学生可就近就便申请入学。市教委要求,区校要参照高考有关规定积极为残疾学生参加初中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提供合理便利,随班就读学生初中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可由所在学校认定。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职教部可与普通中等职业学校合作开设符合残疾学生特点和需求的专业,做好残疾学生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此外,有条件的高校可面向残疾考生开展单考单招。高校要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发展高等融合教育,做好残疾人研究生教育工作,提高残疾人受教育学历层次;做好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工作,促进残疾人平等就业、高质量就业。
为此,本市将强化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多渠道增加特殊教育专业教师供给。例如,扩大普通高等学校特殊教育专业招生规模,推动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开设特殊教育必修课程;开展分级分类培训,重点提升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和开展融合教育教学的学科教师专业能力,将特殊教育纳入普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必修内容,并持续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待遇。昌平区教委基教科李龙娇老师介绍,该区持续开展相关师资培训,区教委每年下拨80万专项经费到特教中心,用于全区特教教师及普通学校融合教师的系列培训,考核通过后,发放各类特教康复专业证书,融合教师培训率达100%。据悉,昌平区现已建有一所十五年制的特殊教育学校,形成全学段、贯通式培养模式。其中,职高学段现有2个教学班,每班配齐3名教师,对教育教学、日常生活及康复训练等班内一切事务形成包班式管理,实行双学籍管理制度。昌平职业学校会为特殊教育学生开展职业发展规划,为其开设相应专业,并联系企业点对点提供就业帮扶。
《计划》指出,核心区特教学校要与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区特教学校开展“手拉手”帮扶,持续优化优质特殊教育资源跨区配置。目前,海淀区、石景山区、门头沟区、昌平区的4所特教学校已形成“四校联盟”,包括学生活动、教师培训在内的各种交流互动已成常态,在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下,共同促进特殊教育的提升和发展,以达到全市提高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教学质量、提升融合教育教学有效性、健全市区特教教研网络、健全特殊教育评价机制的要求。
到2025年,特殊教育体系将进一步完善,实现学前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入园率明显增长、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入学率保持高水平、各区送教上门比例控制在5%以内、高中教育阶段普及程度显著提高、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进一步提升、终身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