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讯(记者 宋 迪) “做有温度的西城教育。”日前落幕的2022年西城区教育科研月活动主题中这样写道。历时约一个月,30余场活动呈现出西城区教育研究成果。从加快推动区域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到在培育核心素养中践行新版课程标准,再到建设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各校各单位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教学实践、教育研究等方面的探索及思考。
以“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实践研究”为主题,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展示了在新课程新教材背景下,学校聚焦教改内容,建立学生视角下的教学标准。来自11个学科的22位教师进行了说课展示,其中有语文学科“基于单元教学的戏剧言语实践评价设计”、历史学科“食物生产活动的变迁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等课题。学校副校长李建文表示,在实践研究基础上,学校界定了深度学习的校本化概念和深度学习教学的四个特征——即“三深四有”。“三深”指学生学习过程的“深度参与”、学习对象的“深度认知”和学习效果的“深度发展”。“四有”指有综合性主题、有真实性情景、有挑战性任务、有创造性迁移。
“教育的本质,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北京市西城职业学校校长薛亚明表示,为给学生职业发展提供多种通道和多次选择,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需求,学校加强建设职普融通人才培养立交桥,提出“三进四选五出”的全过程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可通过登记入学(普通教育)、自主招生(职业教育)、中考统招(普通+职业)三种途径进入学校学习;学校通过选类型(普高、职高)、选专业、选课程、选特色四类选择,为学生提供学历与职业教育融通发展和多元选择的机会;学生可根据兴趣、能力与未来职业发展规划自主选择普通高考、艺术类高考、职教高考、3+2直升、就业创业五个发展方向。
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发布以来,各校在落实核心素养理念上迎来创新与挑战。在西城区科研月活动中,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将自身通过项目式学习促进核心素养落实的实践与思考做了展示交流;北京市西城外国语学校则在“双减”背景下,结合新课标及“强师计划”,探索校本强师模式与体系,系统提升教师落实“双减”精神的能力。此外,北京市育才学校以“在提升育人质量中对深度学习的实践探索”为主题设计活动方案,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则围绕“创新人才的一体化培养”展开交流。
截至2022年底,西城区教育科研月活动已走过22年。西城区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区教育委员会主任王攀表示,科研月主题的选定聚焦教育实践中的热点、难点、堵点、漏点问题,为学校和教师提供科研成果的专业交流展示平台,为教改工作提供更多的创新成果和典型案例,为实现高质量教育发展提供可持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