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将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发布时间:2022-12-30 期号: 1675期

高校将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北京考试报讯(记者 胡梦蝶  宋 迪)  高校要多举措提高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将其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及标准并纳入毕业要求。这是记者从教育部、国家语委日前发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服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高质量推广普及的若干意见》中了解到的。

《意见》特别提出,学生要具有“一种能力两种意识”,即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自觉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意识。为此,高校要强化学生口语表达、书面写作、汉字书写、经典诗文和书法赏析能力培养;加强有组织科研,推动语言文字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相关学科的深度融合,在语言文字信息技术关键领域有所突破,打造一批语言文字类一流学科与科研成果。教育部将支持高校开设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口语表达、经典诵读等语言文化相关课程;鼓励高校语言文字科研成果与教育数字产业间的转化、融合、赋能,支持全球中文学习平台和国家语言资源服务平台建设。

目前,一些高校已开设写作等语言文字应用相关课程。例如中国科学院大学在 2015 年即开设“大学写作”课程,并将这门课以一年级本科生必修课的形式固定下来。通过文本阅读与写作实践的结合,该课程教授学生如何有效地构思、撰写和修改文本,提升批判性思考和分析能力。国科大人文学院副教授、该课程主要负责人王楠表示,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认为最大的收获是能从批判性的角度看待和分析问题了,能在批判的基础上分析论证得出自己的见解等。

同样,清华大学为2018级新生开设了“写作与沟通”必修课。学校相关教师说:“‘写作与沟通’课程定位为非文学写作,偏向于逻辑性写作或说理写作,以期提升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提高沟通交流能力、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北京语言大学也以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博士点为支撑,开设了系统丰富的写作课程,包括创意写作、文学写作、非虚构写作等文学创作类课程,也包括新闻采访与写作、文献检索与科技写作、论文专题写作等必修或选修课程,辅以学术讲座、社团活动、语言实践,逐步构建起具有自身特色的语言文化培养体系,全面提高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