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教委近日公布2022年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名单,294位高校教师的课程入选。这些高校里的“爆款”课程究竟有什么样的魔力,让学生们纷至沓来?记者调查发现,在这些“优质本科课程”中,既有由本校优势专业开设的必修课,以更高标准提升学生的专业核心素养,如“食品添加剂”“物流空间学”课程;也有可供辅修的选修课,以兴趣为导向拓展学生的实用技能,如“社交网络分析”“葡萄酒酒水知识”以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这些自带吸睛体质的“神仙课”虽有类别之分,但在课程上都蕴含了任课教师先进的教学思想与独树一帜的教学方法。这些“真正有用”的课程,令人心向往之。
这些学生喜爱的“神仙课”是如何炼成的
▶食品添加剂课程:
将课堂搬到超市
苏丹红鸭蛋、三聚氰胺等非法添加物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令人闻“食品添加剂”色变;但是,食品添加剂能改善食品的品质和色香味,在防腐保鲜上功不可没,与人们健康息息相关。如何正确看待食品添加剂也成为大学课堂的课题之一。北京工商大学将食品添加剂课程设为食品科学与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
作为一门专业课程,食品添加剂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食品添加剂的种类、性能应用和管理规范,为其日后的工作、科研等打下坚实基础,因而对于食品相关专业本科学生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2004年,北京工商大学就将食品添加剂课程设为一门专业限选课程。为扭转公众对“食品添加剂”的错误认知,加强专业学生教育,课程组不断加强课程建设,经过多年探索,学校校长、课程负责人孙宝国院士提出“知行融合,服务社会”的理念,带领团队探索创新培养食品添加剂特色人才新模式,规划、指导团队开展培养食品添加剂特色人才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工作。
食品添加剂课程具有应用性强、理论知识抽象的特点,在教学中,仅依靠传统授课模式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因此,教师将课堂开到社区、超市和食品市场里,通过学生调研、讨论,教师点评、纠错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为了让课堂更生动,打造多角色课堂,学院定期聘请食品添加剂生产、使用企业技术人员以及食品添加剂监管领域专家,分别针对食品添加剂生产、使用、流通、监管等实际环节面临的问题结合当前食品领域热点问题进一步解析,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对企业、监管、研究院所等单位工作的认识,提高学习积极性。
此外,授课团队教师每年会指导学生参加国内外大学生食品相关的各种创新大赛,把课堂中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于产品创新、配方设计、工艺改良过程,强化学生对食品添加剂的认识,进一步延伸实践环节的广度和深度。
▶物流空间学:
用地理解构物流难题
2020年,在人社部发布的16个新职业中,“供应链管理师”榜上有名。作为供应链管理专业的必修课之一,物流空间学是一门新兴课程。与其他物流相关课程不太一样,物流空间学介绍经济活动在空间构造中的分布规律,分析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与联系。
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院长姜旭希望,通过学习物流空间学,同学们能依据课程所授的空间学理论以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科学方法,掌握物流空间学的基本内容和发展动向,为运用空间环境因素来分析物流活动的空间分布与物流活动的区位特点打下坚实基础,进而提升解决供应链中现实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物流工作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作为交通运输基础性、战略性、方向性、关键性的物流业,如何加快提升物流供应链能力和体系建设,努力实现物流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尤为重要。针对这一关键问题,姜旭组织开设了物流空间学课程,关注空间规划与产业发展,借资源集聚优势,助力供应链高质量集群化发展,其研究探索,正当其时、正应其势。目前,物流空间学已成为 学校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该课程包括物流空间的演变和布局,针对物流网络设计、产业集群与物流集群、区域物流与国际物流、物流与可持续发展和应急物流的空间研究等内容。除物流相关部分外,还包括区位、区位理论、区域物流等地理相关内容。
一位供应链管理专业的学生表示,物流空间学这门课程让他对供应链管理阶段的通运、通配、通销、通存、通包有了更加形象的认识。此外,通过对物流空间点、线以及整个网络作出分析,也加强了他对物流空间合理布局影响因素的理解。
▶社交网络分析:
用理工学科研究社会学
于2014年设立的社交网络分析是国际关系学院的一门面向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本科生必修课,同时也为网络空间安全专业的本科生提供选修,让学生有多种课程选择。该课程以基于信息学、数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融合理论和方法,为理解人类各种社交关系的形成、行为特点分析以及信息传播的规律提供一种可计算的分析方法。
由于社交网络分析这门课程所学内容非常庞杂,所以授课老师会在课堂上剖析各种真实应用场景展开教学。如在学习操作和使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时,使用了全球各国间钢铁贸易、作者合作网络、微博用户互关注网络等案例。授课老师还要求学生调查学生间的某种网络关系,如一同就餐网络、合作完成作业网络、一同外出旅游网络、共同参加兴趣小组网络、微信朋友圈网络等。除此以外,课程还引入了社交网络大数据分析平台,该平台融合了数据采集、数据分析、信息传播预测和舆情分析等模块,为实践教学提供了保障。
社交网络分析课程虽属于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但与专业内其他课程的学习内容与研究对象却大相径庭。相比于扎堆儿的计算机类课程,社交网络分析则是将数学和计算机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用其进行社会科学的研究,且领域相当广泛,如结构洞、长尾理论、六度分隔、随机网络、无标度网络等概念,以及Gephi、Pajek等社交网络软件的学习掌握。
那么社交网络分析这门课程到底有何用处呢?授课教师杨良斌介绍,该课程主要分为三方面:一是学习社交网络分析的理论架构、基本原理和理论、社会网络资料类型和收集方法、社交网络分析等基础知识的应用;二是以社会计算、舆情安全及交互式新型信息共享与信息服务的需求为牵引,从复杂网络系统模型、新型信息服务框架等角度出发,研究下一代信息服务与内容相结合的有效平台与新型应用,并将社会计算理论方法应用于情报与安全信息学、互联网舆情计算、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与社会制造等领域;三是从社交网络与国家安全、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交网络中的隐私保护等角度讲述课程思政的相关内容,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利用社交网络分析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葡萄酒酒水知识:
品鉴红酒也是一门学问
“葡萄酒酒水知识这门课程是我大学四年里最喜欢的课之一。”中瑞酒店管理学院大四学生黄念儿说。课堂上,她不仅学到了葡萄酒基础知识,如不同葡萄品种的特性,不同产区生产的葡萄酒特点等,还学会了盲品和侍酒服务。这在她后来的酒店餐饮部实习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门课不单单教会我们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感受优雅的葡萄酒文化,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进入社会工作之后,在各种应酬中更加从容自信。”黄念儿说。
葡萄酒酒水知识与中瑞酒店管理学院的其他课程一样,以业界需求为导向,注重搭建真实的职业育人环境,强化沉浸式全景育人效果,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优秀人才。作为学校的重点核心课程,葡萄酒酒水知识正符合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需要。同时,学校注重对学生全方位的培养,注重提升学生的品味和气质,因此该课程不仅面向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学校各专业学生都可以选修。
由于课程专业性较强,授课老师皆由具有行业资深从业经历的教师担任。教学内容包括葡萄酒理论知识、品鉴能力训练和侍酒服务三大内容。课程会从葡萄酒的起源、发展、分类等基础知识讲起,再深入到不同类别葡萄酒的制作方法、常见葡萄品种的特征特性以及专业品鉴训练,最后应用到如何在餐厅管理和服务葡萄酒。课程不仅要教会学生相关技能,更强调能力素质的构建和提升,达到内化于心的目的。如品鉴训练,是本课程比较独特的内容,课程由经验丰富、在国际上通过盲品考试的持证教师指导,教授学生采用系统品鉴方法,对十余款葡萄酒进行品鉴,帮助学生建立各项指标的尺度;对于香气的识别也由学生先根据教师教授的方法分组讨论,提出识别依据和判断,然后教师会对学生的分析给予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学到真本领。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探究抛绣球、抢花炮背后的故事
你知道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哪些吗?你听说过高脚马、珍珠球、陀螺、抛绣球、抢花炮、三人板鞋、蹴球、藤球吗?你知道这些课程背后的故事吗?
作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授课教师,中央民族大学体育学院副院长宗雪飞介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设立的初衷,一是为了加强学校体育学院本科专业建设、提升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突出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特色;二是立足学校优势特色,建立传统体育课程群、促进民族文化复兴和体育强国的早日实现。
作为一门面向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选修课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与其他专业课程最大的区别在于——创造。宗雪飞介绍,该课程不仅要求学生传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技能和能力,其教学重点更在于让学生能创造性地开发设计适合在中小学体育课讲授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及利用,从而传播民族传统文化、技能和体育精神。
该课程的教学聚焦民族传统体育,从八个方面展开教学:民族体育课程资源的特点与分类;开发与利用民族体育课程资源的意义;开发与利用民族体育课程资源的途径和方法;民族体育课程场地器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开发与利用案例分析;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制作、直播讲解信息化教学资源练习、PPT配音;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设计、教学实践检验;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评价。
以上教学内容,通过理论学习、分组创意和设计开发、教学演练、互动互评、修改完善的模式,让学生既可以从宏观层面了解民族传统体育特性,又在微观层面掌握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方法,以及作为教师如何完整有效进行教学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