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讯(记者 岳 阳) 首届中国医学基础学科发展大会近日在京成功举行,大会以“筑根基、促创新、济民生”为主题。专家学者以及各有关合作单位嘉宾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我国医学基础学科的发展以及医疗卫生事业的光明前景。
本次大会围绕医学基础学科建设、医学基础教育和基础研究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历史回顾、现状分析和发展趋势等战略研讨,旨在厘清学科体系,增强学科定力,凝聚发展共识,交流育才经验,展示医学基础研究前沿和成果,从而促进我国医学基础学科高质量发展,铸就“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和“大卫生、大健康”的强有力的根基。
“决定基础医学未来的,一定是更广泛的基础科学学科间的交叉、渗透、融合,应该为此探索更多的模式和路径选择。要把握人类健康面临的重大挑战与需求,探索中国基础医学新发展的特色道路。” 全国政协副主席、农工党中央常务副主席何维在致辞中说道。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介绍,医学的基础学科包含自然科学与技术、社会科学与方法、人文学科与文化三大方面。当代医学的基础偏重于生命科学,应在理学、工学、社科、人文方面齐发力,聚焦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北京协和医学院近年来探索‘4+4’医学教育制度,即在全球招募经过4年本科教学、拥有各学科背景的优秀学生,到学院进行4年医学方面的培训和学习。这种培养模式,可以让各学科更好地与医学相融,促进医学的发展。
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院长詹启敏表示,核磁共振、微创手术、智慧医学等世界医药学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都与学科交叉紧密关联,现代医学发展的特征就是学科交叉。我国健康事业发展面临医学创新能力不足的挑战,要加强对基础学科的研究,从而增强学科交叉的科研能力。
此外,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梳理了医学与科学的关系,指出基础医学存在向全新范式转变的可能,他强调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来展望与预测医学基础学科的发展方向,针对医学生尤其是长学制学生必须加强与改革医学基础学科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