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讯(记者 胡梦蝶)2023年“英才计划”近日正式启动。记者从中国科协获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3所在京高校实施“英才计划”,计划培养1700余名品学兼优、学有余力的中学生。
2023年“英才计划”培养高校数量增至58所,覆盖25个城市。学生将走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一流高校,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基础学科领域的知名科学家指导下,参加为期一年的科学研究、学术研讨和科研实践。
在学生遴选方面,中学负责推荐品学兼优、学有余力、对基础学科具有浓厚兴趣的高一和高二学生报名。学生相应学科成绩排名应在年级前10%,或综合成绩排名在年级前15%。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选报导师,并提交相应材料。按培养要求,“英才计划”学生培养周期为一年(2023年1月至12月)。结束后,学生可报名参加下一年度的培养,导师将给予优先考虑。
“英才计划”培养方式包括导师培养、中学培养、科学实践与交流活动。导师根据学生不同特点,采取指定阅读书目、参加学术讨论、听取学术报告、指导课题研究等方式培养学生。计划要求,导师要保证学生见面次数,对学生进行当面指导。学生在培养周期内到校参加培养应不少于10次。各学科工作委员会每年组织优秀学生参加学术会议、培训班、大师报告、夏(冬)令营、论坛、交流会等多种学科交流活动。全国管理办公室将组织野外考察等综合性实践活动,选拔推荐优秀学生参加国际竞赛或交流活动。
根据要求,11月5日至20日,符合申报标准的学生要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学科特长在网络工作平台申报并选报导师。后续还有学科潜质测试、确定面试名单、导师面试、师生见面会等工作安排,相关学生要及时关注最新消息。
据悉,“英才计划”主要任务是选拔一批品学兼优、学有余力,具有创新潜质的中学生走进大学,在为期一年的培养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名师魅力,体验科研过程,激发科学兴趣,提高创新能力,树立科学志向。截至今年6月,已有39所实施高校和5所试点高校进行了实践与示范,在一批著名科学家的指导下,培养了6000多名具有创新潜质的优秀中学生,为“拔尖计划2.0”输送了后备力量,建立了高校与中学联合发现和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有效模式,促进了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
附:2023年“英才计划”实施相关高校名单
京内高校: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
部分京外高校: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山西大学、内蒙古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