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养不养宠物,谁说了算?

发布时间:2022-11-03 期号: 1663期

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学教师 刘志宏

 

  案例:初中毕业后,妈妈送给小李一只他非常喜欢的小狗作为毕业礼物。起初,小李也会照顾小狗,但随着课业负担的加重,照顾小狗的任务都落在了妈妈身上。随着高三生活的开启,妈妈感觉到既要照顾小李又要照顾小狗,忙不过来,于是她想瞒着小李把小狗送给同事。小李知道后,非常伤心,坚决不允许送走小狗。妈妈的态度也很坚决,指责小李不懂事,一点都不理解父母的辛苦。就这样小李和妈妈陷入了僵持状态,学习也静不下心来,天天担心小狗会不会在自己不在家时被送走。

  

  分析:案例中的小李和妈妈因为要不要继续照顾宠物意见不一致。妈妈态度很强硬,没有商量的余地,直接要把小狗送走。小李知道后,很难接受,和妈妈陷入“冷战”状态。僵局形成的原因是小李觉得自己没有被尊重,妈妈没有跟他商量,就要把自己很喜欢的宠物送走,所以他很难接受。妈妈则觉得小李不理解自己,就是不懂事了,所以态度更加强硬,想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屈服。但这种方式适得其反,让孩子更加难以接受,亲子关系闹得很僵。

  对策:平等交流

  积极心理学指出,在一个从小总是父母说了算的家庭中,孩子往往会因为缺乏内心的富足感和持久爱的力量,从而导致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反之,如果父母以尊重、信任、坦诚的态度去倾听和理解孩子,会增强孩子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面对“宠物能不能继续养”这个问题,建议家长平等地跟孩子聊聊不能继续喂养的原因,也让孩子谈谈他的想法。不能轻易地给孩子贴上“不懂事”的标签,这样随意贴标签,很容易让孩子拒绝跟家长交流,或者产生“你说我不懂事,那我就不懂事了,我就不能让小狗被送走”的想法,增加沟通难度。

  积极沟通

  家长可以积极沟通,具体真诚地告诉孩子自己目前所面临的压力。如果孩子提出解决方案,说自己日常可以安排好学习和生活,有足够的精力照顾宠物,那家长可以考虑尝试一下,暂时先不把宠物送走。因为有研究表明,养宠物人群的整体焦虑分数低于不养宠物人群,而且养宠物年份越高的人群,焦虑分数越低。在高三紧张的学业压力下,宠物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孩子紧张焦虑的心情。在这个过程中还能强化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体验自己能够做成某件事的成就感,从而迁移到学习中。

  尊重理解

  孩子一旦感受到尊重和理解,在生活中就更倾向于把自己看作是具备独立主权的个体,其自我价值感、独立意识也会随之增强,其社会适应也必然更加顺利。只有感受到更多的尊重和接纳,孩子才更愿意和父母沟通,因为他时刻能感知到父母的支持,并坚信父母的信任和无条件的爱。

  父母可以用尊重的姿态,探讨孩子想要继续喂养宠物的想法,给予孩子自主选择和决定的权利,与孩子共同商定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前约定好如果孩子做不到兼顾学习和照顾宠物,宠物还是会被送走。不论结果怎样,家长和孩子提前商定好,有利于之后问题的解决。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