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耐受力  脆弱远离你 

发布时间:2022-10-26 期号: 1661期

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教师 张 瑶

 

  开学还不到两个月,高三学生小栗已经哭了好几次,有时是因为某科考试成绩不太理想,有时是因为很晚了自己还没有完成复习任务,还有一次是因为老师约她聊聊最近的学习状态,她觉得老师是在批评她……小栗很苦恼,觉得自己处处碰壁,别的同学都在进步,只有自己毫无进展。而且自己还是个很脆弱的人,遇到事了只会哭,感觉自己很没用。

  分析:内心脆弱,困扰着当下很多人。所谓脆弱,在心理学上叫挫折耐受力低下,心理学家埃利斯则把这种情况称之为“不能忍耐症”。脆弱的人经常抱怨自己无法承受这个,无法忍受那个,于是总是让自己很烦躁和焦虑。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有内心脆弱的时候,可能产生各种负面认知和情绪,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 容易凡事往坏处想

  内心脆弱时,我们会经常为一些小事忧愁,思来想去的结果往往是失望的消极的,在悲观的思绪中难以自拔,在消极的情绪中沉沦,心里的伤害好像已经不完全源于最初的那个“问题”了,而是自己。

  2. 容易受他人影响

  内心脆弱时,我们会很敏感,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有时甚至会过度想象、夸大别人看待自己的方式和内容,犹如小栗的困扰,老师和每个同学都会交流学习状态,也会提及每个同学需要改进的地方,同学可以秉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心态和老师探讨,但小栗一味地认为老师是在批评自己,近而感觉自己一无是处。

  3. 容易紧张焦虑

  内心脆弱时,难以承受外界的刺激以及环境的影响,所以就极容易陷入紧张焦虑的状态里,不仅不敢面对问题,更不能去解决问题,于是从心理和生理上都会发生变化,造成更持续性的忧虑,甚至是抑郁倾向。

  从以上的各种情况不难看出,内心的脆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麻烦”,从悲观的认知到焦虑的情绪,甚至会衍生出拖延等不良行为。对抗挫折和脆弱,我们需要“自信心”来帮忙,拥有强韧的内心,我们才能放下负担,笃定前行。

  内心脆弱的很重要原因,在于对自己能力的不自信。信心是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建立起来的,不仅是为了眼前的高考,更是为了长远的人生目标,建议考生尝试以下对抗脆弱的方法。

  一、改变思维模式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挫折耐受力高低和他的思维模式有很大关系。例如有“一旦事情出错,就无药可救了”“老师批评我就意味着我特别不行”等念头的人,会更容易感受到挫败。因此,我们需要警惕那些摧毁我们自信的不合理想法,并努力扭转局面。

  1. 绝对化的思维:认为事情绝对是什么样的,不能接受其它情况的出现。

  每位高三学子为高考都付出了很多努力,有些同学认为自己一定会有显著进步,一旦考试成绩不理想就会特别难过,难以接受。其实考试成绩的高低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自己的进步很可能不是立竿见影的,或者突飞猛进的,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我们都要客观看待,接受现实,才能想出解决方法。

  2. 非黑即白的思维:事情要么是好的,要么就是坏的;要么是对的,要么就是错的。我们可以追求完美,这样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但我们在认知上要明白一点,完美主义是一个目标,而不是一个最低标准。也就是说假如你在一件事上做到心目中的完美,那非常值得庆贺,但假如没有达到,也是非常正常的。例如高三有无数次练习、考试,难免会在某个学科的某个知识点遇到困难,即使是我们擅长的学科也难免犯错,我们要做的只有正视成绩,接纳自己的“知识漏洞”或者“小失误”,重点在于找到问题去纠正,而不是那个所谓的“完美”分数。

  3. 糟糕至极的思维:一旦有不好的事情发生,就认为结果是无可救药的。夸大是我们思维的一个特点,当我们高兴时,看到所有东西都会很开心;当我们伤心难过时,周围的一切都会让人感觉很伤感。这就导致当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时,我们会把它想象得更糟。但是,不管这种感受有多真切,我们都要提醒自己,这只是一种夸大的假象。就像我们高三学习生活的每一天,不可能每天都斗志昂扬,可能会有状态不那么好的时候,这很正常,不要夸大自己身体或是心理的“不适”,睡个好觉或是找好朋友聊聊,好状态会自己回来的。

  二、采取积极行动

  调整自己的思维,改变自己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方式,只是提高自己抗挫能力,提升自信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采取行动,去做那些让自己感到脆弱的事情,这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抗压能力,让我们的内心不再那么敏感。

  1. 自信来源于能力,只有开始努力,才能提升真正实力。与其思来想去,不如开始行动。高三的学习时间紧张,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目标和每日计划,按照自己的节奏做起来吧,用计划清单上的一个个完成对钩,获取踏实感和成就感,让自信在努力中慢慢生长。

  2. 敢于挑战自己。懂得一些道理,只是认知上的转变,只有亲身经历一些事,发现自己可以掌控它,我们才会更加自信。

  3. 多和外界交流沟通,了解自己,增强自信心。不要长时间沉浸在自己的负面情绪中,可以选择多和身边人交流,他们不仅会客观地帮你分析当下的真实情况,还会一如既往地支持、鼓励你,让你重拾自信。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