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支首都高校实践团师生奔赴119个乡村 上一堂行走的“大思政课”

发布时间:2022-10-18 期号: 1657期

北京考试报记者 宋 迪 文并摄

 

  从象牙塔到田野间、从实验室到黄土地,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几个月来,百支首都高校实践团队师生深入基层一线、投身乡村振兴伟大实践,奔赴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119个乡村,以文化兴农、科技支农、卫生惠农、智慧助农,取得显著成果。9月28日,首都高校师生服务“乡村振兴”行动计划总结表彰活动在北京农学院举行。

  以钉钉子般的服务精神为乡村振兴助力

  “经过两年多的探索,我们支队已经形成寒暑假大实践—学期中小实践—日常调研短实践的扎根服务模式,累计开展实践10余次。团队中有20位成员被授予“荣誉村民”,他们以钉钉子般的服务精神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赴山东济南支队队长苏蕊,是学校人文学院的学生。她说,自己在乡村振兴实践活动中最大的感受就是既有收获又有感动。收获就是切切实实地提高了沟通表达和宣传技能,以及调研、学习等不同方面的能力;感动在于与村民和支教孩子的交流中,真真切切感受到乡村振兴实践的意义所在。

  活动当天,高校获奖团队学生作为小小讲解员,通过展板展示了自己的实践成果。一段段鲜活的文字、一张张生动的图片,都诉说着师生在参与乡村振兴实践中的丰富经历和动人故事。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城市学院的师生代表还交流分享了他们的实践故事。

  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山东济宁”实践团提供民宿及道路两侧公共空间公益改造服务,改造闲置房屋面积1168平方米,引入建设投资金额1066万元,以专业优势赋能乡村特色发展;中国人民大学“艺术振兴乡村服务在葛家”实践团帮助有创业意愿的村民确定业态产品,协助升级创业空间和设计品牌;中国农业大学“以3R垂直植物速生技术赋能乡村振兴”实践团与村民协同创建100平米垂直植物示范工厂,辐射带动周边400平米家庭生产,日产微型绿色蔬菜3600盒,拉动当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北京林业大学“送给乡村留守儿童的秘密花园”实践团从乡村留守儿童的需求出发,将乡村废旧采石场改造设计成乡村儿童公园和公共活动空间,提升了农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北京城市学院“乡村振兴 科技助农”实践团利用区块链溯源技术协助瓜农打造品牌、开拓销售渠道,销售西瓜4.6万斤,收入23.5万元,农民增收涨幅达15.5%,实现了乡村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发挥专业优势和责任担当投身乡村振兴

  “青山巍巍天蓝蓝,百草争奇水潺潺,红色山村道德坑,英雄故事辈辈传……”在悠扬的歌声中,北京舞蹈学院外国舞党总支音乐剧系学生梁燕唱出了红色家园道德坑的美景和历史,也娓娓道来其投身乡村振兴的喜悦之情和成长硕果。在两个多月的暑期实践活动中,她和老师同学一起发挥专业优势,同北京市怀柔区宝山镇道德坑村进行了线上线下各种交流活动。她将此称作一种“双向的奔赴”。他们为村民创作的村歌《红色家园道德坑》博得了大家特别的喜爱,如今已在村中口口相传。她说:“身为一名学生党员,我决心发挥责任与担当,秉承守正创新的意识,投身乡村振兴和文化振兴。就像此次村歌创作实践活动一样,守住优秀红色文化,发扬创新精神,将两者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作为北舞的学生,我要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特别注重文化振兴。因为今后自己也要进行文艺创作,乡村振兴的平台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可以增强自身本领,不断完善专业优势。而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立志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因为只有真正跟人民接近,了解他们的心声,才能创作出大众喜闻乐道的作品。”

  北京农学院党委书记赵锋介绍,学校通过“3+1”人才培养模式,邀请农业领域领导干部、企业家、专家学者、杰出校友、基层一线代表讲授乡村振兴“大思政课”,大力建设教授工作站、科技小院、博士农场、国家大学科技园和校级人才培养基地,打造行走的乡村振兴“大平台”的工作经验。北京农学院生物与资源环境学院学生王朝胜说:“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我最大的收获是将自己生物工程的相关知识应用到乡村振兴活动中。在实践活动中,作为服务乡村振兴的一员,和许许多多的青年学生一起投入到乡村振兴事业的建设中,我感到非常高兴也非常自豪。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立志持续为祖国的乡村振兴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深入田间走到地头肩负乡村振兴使命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今年6月启动了首都高校师生服务“乡村振兴”行动计划,充分发挥高校人才优势,引导师生深入乡村一线、助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书记张革表示,首都高校要坚持首善标准,切实肩负起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光荣使命,聚焦乡村产业发展,谋划学校各项工作,推动人才链、生态链、治理链与产业链深度耦合,支持师生走到田间地头,广泛开展“红色1+1”“双百行动”“三下乡”活动、研究生支教团等,积极服务乡村振兴,上好新时代首都特色“大思政课”,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