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学教师 刘志宏
案例1:刚刚过去的十一小长假,小虎原本计划着和同学一起沿长安街骑行一次,再约着打场球。妈妈听到他的安排后坚决反对,觉得小虎已经是高三生了,应该把时间尽量多的用在学习上,骑行、打球这类娱乐活动,应当尽量少安排。小虎被迫放弃了原先的假期安排。
对小虎而言,这已不是他升入高三以来第一次“受困”于妈妈的意见了。就在开学前一天,小虎妈妈突然向全家人宣布,自己辞掉了工作,一心一意地回归家庭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妈妈觉得自己做了如此大的牺牲,孩子应该明白她的良苦用心,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业上。谁知小虎却觉得生活过得很压抑,感觉自己一点自由的时间和空间都没有了。
案例2:假期在家时,妈妈总是唠叨小美,看到她房间稍微有一点乱,妈妈就会说:“你看看你的房间都乱成什么样子了,在这样的环境下,你能学习好吗?就你这种生活习惯,怪不得成绩总也上不去,你看看隔壁家的小王,一个男生不仅能把自己的卧室收拾得很好,关键人家学习也好。你一个女生怎么就这么邋遢,你就不能跟人家多学学吗?”小美听后觉得很烦躁,郁闷的她更不想收拾自己的房间了,她把房门关起来生闷气,不想跟妈妈再多说一句话。
分析:高考一天天地临近,不少考生家庭都开始紧张起来,这种紧张感交织着思考问题角度的不同,难免引起误解、冲突,甚至引发亲子战争。父母希望孩子一分一秒都不要松懈,孩子则渴望拥有自由的时间、空间;父母想方设法地让备考期的孩子得到最好的照顾,为此不惜放弃自己的工作、生活,孩子则觉得爸妈这样做只会给自己增加更大的压力;父母希望自家孩子的成绩比别人家的好,但孩子可能不想和他人作比较,只想做自己。
对策:学会换位思考
很多人都习惯于从自己特定的角色出发,来看待他人的态度和行为,而且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这会引发一系列的冲突。如果能够多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将心比心地换位思考,许多矛盾和冲突就会迎刃而解。
父母可以尝试通过角色互换的方式,站在子女的立场上看待、分析问题,尊重子女的人格,让子女有一定的民主权利。比如:如果我们是案例中的小虎,他可能学习了一天,傍晚的时候想要和同学稍微放松运动一下。但是母亲却认为这样是浪费时间,他会觉得不被理解,不被尊重,会很生气。当父母换位站到孩子的立场,就可以坐下来跟孩子商量每天玩多长时间,适当地给孩子一些自主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要知道每个人都是渴望被理解、渴望缓解压力、渴望倾心交流、渴望得到支持的。
学会就事论事
很多家长一批评孩子,就容易把自己认为孩子身上有的各种问题,从头到尾数落一遍。这样的批评方式,孩子是很难接受的,会有抵触情绪。案例中小美的妈妈可以尝试就事论事,没有整理房间这件事不要泛化到学习成绩上面,也无需拿小美和其他孩子进行比较。如果妈妈觉得小美的房间太乱了,可以心平气和地坐下来跟小美好好聊聊如何收拾房间,让她学会给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母女俩一起商量一个整理期限,督促小美在这个时间内将房间整理干净即可。
彼此独立,相互成全
在很多亲子关系中,父母过分担心孩子无法独立,不能照顾好自己,不能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于是他们就放弃了自己的生活和事业,一心扑到孩子身上,按自己的意志为孩子规划生活,以为这样的“付出”是对孩子好,殊不知这样的做法会在无形中给孩子很大的压力和束缚。作家周国平曾说:“在人世间的一切责任中,最根本的责任就是真正成为你自己,活出你独特的个性和价值来。”所以父母首先应该活出自己,安排好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有自己独处的时间,给孩子做个榜样,跟孩子在相处的过程中彼此独立、互相成全。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不是牺牲,更不是束缚,而是彼此独立,又相互成全。愿所有的家长,都能找到与孩子的和谐相处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