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证学习效率  达成理想目标

发布时间:2022-09-14 期号: 1651期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学生 张瀚文

 

  赢得高考不能只靠战术上的“学习方法”,更需要战略思维。考生想要看得更远、更高,就要超越错题本、背单词等具体方法,从更宏大的视角看问题。

  自我定位 确定上限和下限

  第一个战略意识是明确自己的能力,进行自我定位,并基于此设置适合自己的目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上限和下限,我们要了解自己、定位自己。上限是说在自己超常发挥的情况下可能触及的最高目标;下限是指发挥失常的情况下可能跌至的“保底”方案,比如我当时给自己设置的上限是压线进北京大学,下限就是以高分考入中国传媒大学。

  考生要做的是努力去靠近自己的上限,而保持一个好心态的办法就是接纳自己的下限。明晰了这些,才能做到一门心思“和自己比”,就是专注于追逐自己的上限而不要管他人如何。这样的目标设置,我认为较为合理,能够在起到激励作用的同时不至于因始终无法实现而饱受打击。

  劳逸结合 事半功倍

  第二个重要的战略意识是自己要追求效率。学习时间的增加、学习强度的加强,不一定等于学习成绩的提高,学习的过程中绝不能忽略对“事半功倍”的追求。我初三至高二期间,一直都是晚上11点睡觉。我在高三上半学期尝试了两周晚上11点半睡觉,没曾想这两周的晚睡竟把我送进了医院,所以后来我又恢复了原本的睡眠时间。虽然早睡觉在很多高三生看来不可思议,但却是我提高学习效率的秘诀。

  劳逸结合,事半功倍。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脑力耗尽之后还逼自己学习,就会陷入低效乃至无效,因此适度的休息和娱乐是必要的。我每学习1小时要休息15分钟,每天晚上9点左右还要到小区里去遛弯半小时,以此保证自己只要坐在书桌前,头脑一定是最佳状态,记忆力、专注力都“拉满”。如此劳逸结合,何乐而不为呢?

  另一方面,我借鉴了“大禹治水”的智慧:堵不如疏,排斥不如利用,物尽其用、事半功倍。我对于手机的态度,更倾向于利用手机而非远离手机。信息技术给现代社会带来便捷,于我而言,上策是主宰技术、利用手机,下策才是被技术主宰、远离手机。于是,我充分利用手机上的各类APP去刷题、听讲座,曾仕强教授主讲的《易经的智慧》就是我利用短视频APP一段一段刷完的,对提升我的思想境界大有裨益。

  在大学拓宽人生边界

  大学提供了一个平台,在这里你可以探索一切感兴趣的方向,尝试不一样的生活,拓宽人生的边界。

  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我一度渴望就读历史专业,但我的家长出于就业考虑,只允许我在考上北大的前提下选择历史。于是我便报名了北大历史学专业的强基计划,但最终,我的成绩没能达到北大文科专业强基计划的分数线。

  最后,我被人大“人力资源管理类”录取。初步了解后,我意识到自己非常适合这一专业,因为我很喜欢和人打交道。入学后,我就读于劳动人事学院,学院下设人力资源管理、劳动经济学、劳动与社会保障、劳动关系4个专业方向。我的专业是典型的交叉学科,要学习法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众多学科的知识,如数字经济新业态下外卖骑手、快递小哥等群体的劳动者权益保障问题都是我们所学习和研究的热点话题。

  专业学习之外,还有更为广阔的大学生活。我加入了院辩论队、院足球队、院学生会,在宿舍里养了鱼、花、草等生物,利用周末和假期遍访北京各大名山,与团队一起做科研项目和社会调研,2021年暑假还加入支教团队前往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进行了半个月的支教活动。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