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心理教师 闵 敏
案例:前段时间经历了强基计划的报名,各类大学信息让小雨父母看到了未来的多种选择。妈妈说:“北京资源好,学校多,离家近。每周都能回家,多方便。”爸爸则觉得:“远近无所谓,好学校才是关键。外地学校分数线低,更容易获得优势。”两人争论起来,听着父母愈发激烈的争吵声,小雨觉得越来越烦躁。
分析:现在离高考已不到一周,父母和孩子进入了更加紧张的备考阶段。一方面有考试压力,另一方面,升学事宜也步入正轨。父母都希望孩子有个好未来,但当教育理念、实现途径不同时,便会出现意见分歧,此时双方心里又都很着急,便容易引起争执,进而加重高三孩子的焦虑感,让孩子感到不知所措,影响备考。
策略:父母在教育孩子上产生分歧是很正常的,可若彼此都坚持自己的观点,便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为了避免这种结果的出现,父母可以试试下面的方法。
少说“我想”,多说“我们想”
父母的目标是助力高考,但面对现实,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分歧,比如妈妈觉得多做题能提高成绩,而爸爸觉得劳逸结合、头脑清晰才能学懂知识。于是妈妈叮嘱孩子别去玩,多学习,爸爸则带着孩子去打球,让孩子放松一下再接着学习。这里很难说谁对谁错,但二人想法不同,便可能引起争执。因此,父母可以试试把“我想”变为“我们想”,求同存异,围绕目标找方法,形成双方认可的方案。比如:“我们想帮孩子提升成绩,头脑清晰地学习,我们的行动是:每天早上、下午爸爸陪着孩子锻炼30分钟,妈妈在学习时帮孩子保管好手机。”父母思想统一,有助于孩子明确目标,在家庭的支持下,步伐一致地前进。
少模糊概括,多具体行为
当意见不一致时,我们常想说服对方,让对方听自己的,还希望对方按自己希望的样子积极行动起来,但有时对方并不理解我们的意思。比如:妈妈认为孩子老玩手机影响学习,对孩子爸爸说:“你得管管。”爸爸觉得孩子虽然玩手机,但也正常,就用语言提醒下吧,于是说:“哎,少玩点。”妈妈不高兴了,觉得爸爸什么都不管。那么这时,妈妈可以明确提出自己的需求:“我们要管管孩子的手机,现在你能不能去把他的手机拿过来,我把它锁起来。”像这样,有明确、具体的行为指示,便于对方配合。孩子看到父母的一致行动,能感受到家庭的和谐与团结,家庭监督力增强有助于孩子备考。
少发泄情绪,多理性思考
每个人都有情绪,尤其是当双方意见不一致时,如果父母沟通后仍无法形成统一意见,有时会出现激动、焦虑等情况。这时,父母要先放松自己,在平静的情况下进行沟通,只有把波动的情绪先稳定下来,双方才具备有效沟通的基础。比如:填报志愿时,父母有各自的想法,大家可以列出为孩子精心挑选的大学、专业以及自己考虑的因素,彼此交换意见,分析利弊,整理出一份备选大学和专业名册,然后理性思考,综合考虑。等高考结束后,再由孩子自己决定。如果双方都陷在情绪里,一时无法平静,难以达成一致,那么可以先把问题放一边,过两天再换个角度考虑。孩子看到父母能理智平静地沟通,也能从中学习到处理情绪的方法,进而在自己情绪过激时及时调整,用平静的心态学习,有利于在最后冲刺阶段保持良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