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许 卉
记者从北京市教委获悉,今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预计达26.8万人,比2021年增加1.6万人。现已进入2022届毕业生就业关键期,高校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如何全力以赴保障毕业生高质量就业?记者走访了一些高校。
打造专属面试间
“各位老师好,我是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我求职的岗位是……”4月起,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协调出所有可用的会议室等办公场地,为毕业生提供临时面试场所,数十名毕业生在专属面试间里完成面试。
在毕业生面试的关键阶段,为应对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满足毕业生线上面试时的场地需求,高校积极协调场地和资源,为毕业生倾力打造“云端面试间”。
北京外国语大学面试间一周七天不间断运营,并由专业人员提供专业化指导和服务,解决毕业生“云面试”的后顾之忧。同时,学校秉持“服务每一位学生成长”的工作宗旨,在2022届应届毕业生去向落实的攻坚期,持续开展“线上模式”的系列就业促进工作,通过“线上推介会”“线上双选会”“就业问题墙”“在线手续办理”“线上答疑室”等提供多种类型的“云服务”。
北京林业大学就业创业指导中心深入摸底不同就业去向、毕业生的面试场地诉求,联合综合保障部、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等部门,协调多方资源,将12号楼的5间教室和师生服务中心的两间会议室设为“云端”面试专属场地。面试间里配置“立式”和“坐式”支架、防疫物资以及插排等必要设施,满足毕业生不同场景的面试需求。毕业生通过学校的企业微信就可实现一键预约。
学校做“加法” 学生做“减法”
在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毕业生们收到了一份信息学科毕业生简历模板,模板中将基本信息、教育背景、荣誉奖励、个人技能、科技竞赛、实习实践等信息均已填好,毕业生只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修改。学院做“加法”,毕业生做“减法”,最后再由就业指导老师、辅导员和企业招聘负责人等进行一对一简历指导把关。
学院就业老师耿晓光介绍,学院多措并举为毕业生就业按下“快进键”。比如,学院联合长城网安、360等多家单位,推出“一站式”求职服务新模式,即通过前期的线上供需对接、简历收取和定向推荐,邀请企业宣讲官、面试官集中开展宣讲、笔试面试、总结复盘等环节,协助50余位学生成功就业。紧凑的求职实战和及时的复盘分析让毕业生就业能力得到快速提升,浓厚的就业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毕业生就业。今年,学院成功申报获批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24项。4月以来,学院领导14人次走访企业8家,开拓就业实习岗位百余个。2021年底至今,学院先后与度小满、中电太极、亚马逊等15家单位进行多次对接,拓展近400个生产实习岗位,学生可直接到企业参与公司实战研发项目,并由企业导师通过一对一、一对多等方式进行全方位职业能力培训辅导,生产实习结束后,还可签订协议进入产品线继续实习。5月,学院举办“青云计划”网络专场双选会,并建立企业专属微信交流群,组织就业信息员和职协等力量,实时跟进双选会进展,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全过程服务保障,为毕业生就业打通“最后一公里”。
学校多做一点,毕业生就可以轻松一点。在北京建筑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设立了两本“一对一”的台账。一本是针对毕业生,记录了每名毕业生的就业意向、求职进度、求职难点等;另一本针对企业,学校对近5年接收毕业生较多的重点企业做了梳理,一对一和企业沟通,拓展岗位。将供需双方情况摸排清楚后,学校将两本台账进行匹配,精准推荐毕业生,促进就业进展。
就业手续的办理,是毕业生成功就业的最后一关。北京林业大学上线“智能印”智慧就业系统,打通毕业生就业手续各环节。毕业生可随时随地在线申办各类就业手续材料,并实时跟踪办理进度。材料审核无误后,借助“智能印”可以实现24小时全天候自助打印盖章。实现了毕业生三方协议、就业推荐表等各类证明材料的“零接触”办理,让数据多跑路,让师生少跑腿。
就业服务不断线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2022届本科生共51名同学成功读研,占全年级人数的39.23%,考研成功率全校第一。数字的背后,得益于学院不断线的服务。
“同学们,早起打卡了!”每天7时30分,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辅导员张壬娇都会在打卡群里招呼学生们早起学习。在学生大三时,张壬娇就根据学生的不同就业方向建了对应的微信群:考研群、出国群、就业群。根据学生不同的需求,张壬娇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发送相关信息。通过了解,张壬娇发现一些学生并没有坚定的目标,还有一些学生想用“考研”来逃避家长的盘问。为了监督他们备考,张壬娇每天在打卡群里敦促学生。连续完成21天以上打卡的学生可以获得“考研狠人”锦旗。学生陈飞洋说:“看到有其他同学也在坚持早起学习,我感到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和大家一起为了考上梦想的学校努力奋斗,这大大激励了我。”最终,这个群里的半数学生考研成功。
对外经贸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徐松介绍,进入毕业生求职关键期,学校加大校园招聘活动举办频次和规模,“天天有宣讲、周周有招聘”。面对学生不能返校、考研落榜生亟需求职岗位的实际情况,招生就业处逐一与重点用人单位联系,及时组织举办了小型就业洽谈会,每周一场,参与学生超过800人次。截至目前,学校平均为每个2022届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16个。受疫情影响,许多就业单位考试、录用进度放缓,部分春招企业和公务员单位推迟面试,许多毕业生被焦躁不安、心烦意乱的不良情绪困扰。为了稳定毕业生情绪,保障毕业生安全就业,学校先后开展了“求职心理和求职安全”“求职时我们常见的‘坑’”“就业过程中的情绪管理——‘善用情绪宝贝’提醒作用”等系列讲座,同时联合学校心理中心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活动,为学生求职打一针“强心剂”。
为帮助学生及早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明晰职业目标,一些高校主动将就业指导下沉至中低年级。比如,北建大将生涯意识教育前置,设置大中衔接萌新职涯先修微课。在大一新生入学前,开展新生线上职规先导课活动,并纳入新生引航工程,引导新生初步适应大中生涯角色转换,做好职涯认知衔接,为入学生活打好基础。在中高年级开展“体验性”就业分类辅导和主题教育,通过全覆盖调研摸实学生毕业意向,基于摸底数据和学生需求,校院协同开展分类辅导和主题教育,针对学生的就业意向,结合重点企业资源,组织实习招聘会和宣讲会,为学生就业实习提供岗位信息。实习既能帮助学生认知职场,提升职场适应力,又能有效转化成毕业后的就业。
在就业服务上,高校持续发力。中国政法大学近日开展了2022届毕业生“就业促进周暨百日冲刺”系列活动,学校的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解廷民介绍,就业促进周已有近50家用人单位参与,提供了1661个岗位,毕业生共投递简历2941份。同时,学校还举办“永远跟党走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基层就业线上宣讲会,以“成才观、职业观、就业观”为核心进行就业育人主题教育活动;为毕业生提供“一对一”就业咨询、远程面试指导服务;举办“就业百分百—求职实务云课堂”系列活动,根据毕业生的求职需求,为毕业生提供就业辅导,提高毕业生综合素养和求职能力。
告别慢就业 可先就业后择业
受疫情影响,经济环境不稳固,毕业生就业求稳心态愈加明显。同时,为了应对2020年疫情,公务员、事业单位、研究生扩招、征兵入伍等政策性岗位在2020届、2021届毕业生上已经有了倾斜和增加,到2022届毕业生求职的时候,这些岗位需求的增幅空间就有限了。有关老师表示,毕业生就业心态上求稳,期待值过高,是慢就业、缓就业的主观原因。
这些学生中,一类是积极慢就业,2022届毕业生中考研、考公务员、事业单位的慢就业学生增加,2021届未就业的毕业生再战考研、考公,也叠加到了2022届求职大军中;另一类是消极慢就业,部分毕业生职业路径不清晰、技能准备不足,暂缓就业、逃避就业,对求职存在畏难情绪,求职行动迟缓,对初次就业岗位的要求高,在不满足要求的情况下不急于投递简历,不愿做尝试。
北建大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朱俊玲建议,毕业生要积极调整就业心态和预期,理性看待就业形势、积极寻求就业渠道,先就业后择业;要充分准备,多渠道了解就业信息,主动对标招聘信息梳理总结自己的履历;要有效行动,积极参加招聘会尤其是学校组织的有针对性的招聘会,多与专业老师、辅导员、学长、家长沟通,多方拓展求职路径,沟通寻求资源支持。
到小微企业和基层岗位中锻炼成长,是高校毕业生的选项之一。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指出,对招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中小微企业,给予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要挖掘基层就业社保、医疗卫生、养老服务、社会工作、司法辅助等就业机会。教育部此前发布相关政策明确,高校毕业生参与中央基层就业项目,服务期满后3年内报考硕士研究生,初试总分可加10分;自主创业可享受税收优惠、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创业担保贷款和贴息等有关政策。有关就业老师表示,我国中小微企业为数众多,高校毕业生的锻炼机会多、成长快。同时,基层作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方向,岗位多、需求大,充分挖掘基层就业潜力,对缓解就业市场压力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