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转变为孩子冲刺助力

发布时间:2022-05-26 期号: 1637期

北京教育学院附属中学心理教师   程 茜

 

  案例:离高考仅剩最后半个月的冲刺时间,小明的父母非常关注小明的状态,特别想为孩子做点什么,可又怕说多了影响小明的心情,家里的气氛变得小心翼翼。某天小明心情不错,说最近做题手感很好,最近一次的自测成绩也很好。妈妈本想夸他两句,但又怕他骄傲,改口说:“考得好也不能骄傲,不要松懈,再接再厉,最后的那次高考才是最重要的。”小明听了妈妈的话,没再说话,默默地回到自己的房间关上了门。妈妈觉得气氛不对,但又不知道哪里说错了。

  分析:高三生已经或已近成年,成人感和独立感更加强烈,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不希望父母总是以权威者或教育者的身份出现。小明妈妈的话听上去没错,但犹如一盆冷水浇灭了小明想和父母沟通的热情。小明的做法并不是骄傲的表现,他想和父母分享自己的成就感和好心情,但妈妈说教式的话让小明瞬间没有了沟通愿望。在冲刺高考的最后一段时间,高三生更期待轻松、理解、陪伴式的家庭氛围,父母也要改善沟通方式,调节家庭氛围,助力孩子备考冲刺。

  策略:转变“固定型”为“成长型”思维模式

  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面对成功时会认为是自己聪明、有天赋,面对失败时会自我否定、自怨自艾,认为自己太笨了,所以成功时容易骄傲自满,失败时容易否定自我,推卸责任。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面对成功时更多思考自己有哪些提升和收获,面对失败时,会思考哪里做得不够,如何改进,所以会勇于面对挫折、相信自己可以做得更好。

  父母在和孩子沟通时要保持成长型思维模式,在孩子取得理想成绩时,多鼓励肯定,不要将成绩归因于聪明,要引导孩子将成绩归因于努力。肯定孩子的付出和成绩,不通过打压、泼冷水的沟通方式防止孩子骄傲。当孩子成绩不理想时,父母要及时安慰鼓励,避免使用固定型思维中夸大、绝对性的表达词汇,例如“你总是这么粗心大意”“你永远都记不住教训”等,及时帮助孩子分析失败原因和改进措施,避免孩子在冲刺期气馁、放弃考试。

  转变以“你”为主为以“我”为重点

  在沟通过程中,我们常会把自己的期望表达成对对方的要求,这样对方听起来就很像是指责,“你应该”“我希望”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但是前者更像是一种指令或指责。

  以“你”为主语的表达方式容易表达一种责备,例如“你为什么不理解家长的苦心”,而以“我”为主语则重点在传递信息,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例如“我希望你能理解我和妈妈的感受”。

  转变权威身份为“旁观者”“顾问”

  一位考生家长感言:“我对待上高中的儿子,基本上是旁观者。儿子回来向我唠叨学校的事情,考好考不好,高兴或难过,我也和儿子一起高兴或难过,然后问儿子下一步怎么办,听听他的想法,路需要他自己一步步地走。但是在学业的整体规划、走哪条路、如何选择、大事的取舍方面,我发表我的意见,供儿子参考。”

  在实际生活中,父母应做孩子的顾问、盟友,而不要做领导者。父母要学会倾听,提出建议而不插手干预,这样才能让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感到更轻松。

  转变“全家备考”为“轻松有趣”的家庭氛围

  虽然离高考越来越近,但父母在家不要只和孩子谈学习、谈成绩,营造轻松有趣的家庭氛围更有利于孩子冲刺备考。

  父母可以掌握一些提问技巧,让彼此的谈话更加融洽。例如当孩子成绩不理想感觉挫败时,可以使用奇迹式提问:“如果奇迹发生了,你觉得会是什么样子呢?”或使用摄像机式提问:“如果家里有一台摄像机在录像,你觉得你一天的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当孩子描述出自己的想象其实就是在描述自己的目标,然后再和孩子探讨达到这样的目标可以做些什么,避免直接讲道理带来厌烦情绪。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